1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3
2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消费者3
3电子商务发展的主体—企业4
3.1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误区4
3.2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之路5
3.2.1创新是成功的第一要素5
3.2.2适时调整和完善经营战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5
3.2.3整合经营方式是成功的保障6
3.2.4专业化是成功的必经之路6
4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者—政府7
4.1建立监督和协调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机构7
4.2国家对电子商务在税收上给予适度的倾斜保护8
4.3从建立单行法规入手逐步建立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法律体系9
5结语9
6参 考 文 献10
内 容 摘 要
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诞生给中国的传统企业带了机遇与挑战,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消费者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消费者是否接受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事物,决定着电子商务是否有生存空间。企业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主体,电子商务如何发展的决定权掌握在企业的手中,中国企业需要克服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误区,结合自身特点,走有利于自身优势发挥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政府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者,政府制定的政策直接影响着我们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政府需要针对我们国情,制定适宜的法律法规,引导中国的电子商务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传统企业 中国企业 电子商务发展
中国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
在过去的30年间,电子商务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初,电子商务仅仅意味着利用电子化的手段使商业买卖活动简化。通常使用的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货币转账,这些技术均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应用。典型的应用是将采购订单和发票之类的商业^论文通过电子数据的方式发送出去。
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指的是采用的技术和系统,而“商务”指的是传统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被定义为一整套通过网络支持商业活动的过程。在70年代和80年代,信息分析技术进入电子商务。80年代,随着信用卡、自动柜员机和电话银行的逐渐被接受和应用,这些也成为电子贸易的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ERP)、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也成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部分。
在“.COM”时代,电子商务增加了新的组成部分——“网络贸易”,客户在数据加密传输技术支持下,利用网上商店的虚拟购物车和信用卡等电子货币支付形式,通过互联网完成商品和服务的采购。
如今,电子商务的涵盖十分广泛的商业行为,从电子银行到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的增长促进了支持系统的发展和进步, 包括后台支持系统、应用系统和中间件,例如宽带和光纤网络、供应链管理模块、原料规划模块、客户关系管理模块、存货控制模块和会计核算/企业财务模块。
当互联网在1994进入公众的视线时,很多记者和学者预测电子贸易将很快成为主要的商业应用模式。然而,安全协议(例如S)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发展的足够成熟并获得大范围的应用。接下来,在1998年和2000年之间,大量的美国和西欧公司开发了许多不成熟的网站。
虽然大量的“纯电子商务”公司在2000年和2001年的“.COM”衰退期消失了,还是有很多传统的“水泥加砖块”的零售企业认识到这些“.COM”公司揭示了潜在的有价值的市场空间,开始将电子商务的功能增加到网站上。例如,在在线食品销售公司Webvan倒闭后,两家传统的连锁超级市场Albertsons和Safeway都开始了附属的电子商务功能,消费者可以直接在线订购食品。
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消费者
改革开放前,国内的消费市场始终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市场始终以企业为主导,消费者只能在有限的范围进行被动的选择。1972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消费市场,改革开放的成果使我国开始走出短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消费者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同时,企业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互联网似乎为加速这种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现实情况却并非想象中的如此。虽然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开始更多的关注网上购物,但对比网上虚拟市场和网下现实市场整体情况,可以发现多数消费者似乎还是更愿意在传统的现实市场环境中进行交易。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传统市场是“有序”的。相比之下,从无政府主义状态下衍生发展起来的Internet很难让消费者有安全感。上网浏览信息和网上交易确实是大不相同的,出于保护自己的心态,消费者从一开始就对网上市场存有疑虑。只要他们没有消除网上交易的危机感,这种戒备心理就将长期存在下去。其次,习惯于传统市场交易方式的消费者,在缺乏生机的电脑面前,很难体验和适应由机器带给他的诚信。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努力营造在网络中实现人类诚信度的环境,但要让大多数消费者适应这种虚拟环境下的市场氛围也是需要相当长过渡期的。最后,一些缺乏诚信度商家的不诚信行为也给本就动摇的消费者对虚拟的交易市场更加望而却步。
消费者是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解决好以上所述问题,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保证,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使电子商务更快更好的发展。
电子商务发展的主体—企业
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误区
企业是电子商务的主体,尤其是传统企业,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体,主体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然而,传统企业受自身经营模式与理念的影响,在如何发展电子商务和如何依托电子商务发展自己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将电子商务技术化。认为只要是采用最先进的IT技术,即可搞好电子商务。这个误区使很多企业付出沉重的时间和经济代价。通常都是企业花巨资花很长时间打造的酷炫网站却完全吸引不到消费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再好的IT技术都只是实现成功网站的辅助技术,没有好的经营理念的网站永远都只是“花瓶”,中看不中用。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无法代替以人为本的经营活动。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一个社会系统,而非技术系统,它的效果取决于人所进行的努力,在于好的经营理念的展现,在于企业文化的传播,在于企业品牌的打造。
第二是将电子商务神秘化。认为只有大型的海外企业才能搞得成电子商务,孰不知,国内的中小企业只要能搞出自己的特色,一样能在电子商务市场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大型的海外企业通常会有自己的电子商务开发团队,对于电子商务系统可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电子商务系统通常大而全;但对于国内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没有这样雄厚的财力支持的。所以,国内企业想要在电子商务中有所发展,就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利用有限的时间的金钱做出自己的特色,通常可以先结合自身需要,将某一方面的业务拓展到电子商务中。
第三是将电子商务模式化。认为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搞电子商务就是“C to C”(Copy to China),将国外一些企业的成功模式“克隆”到中国来即可,此作茧自缚之举,也使一些企业因此走进了死胡同。任何领域的发展经验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不切合实际的照搬硬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成功的关键。商业模式需要相适宜的应用环境,其好与不好的标准是相对的。国内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与国外的有很大不同,外国的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移植到土壤环境完全不同的中国大地上,也只有死路一条。
以上几个认识上误区曾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极为深刻的教训,中国企业要想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就必须挣脱传统经营模式与理念的束缚,在发展切入点上多思考。
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之路
创新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创新是电子商务与生俱来的特质,因此创新是在电子商务中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面临的是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经营环境。在新环境下,经营方式、技术手段都需要在摸索之中创新,未来不是过去的简单延续,用过去的经验解决未来的问题是行不通的。
创新要求中国的企业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国外的电子商务模式。在国外取得成功的经营模式如不加入中国化元素,是不可能在中国获得一样的成功。况且,任何成功的经营模式都需要时间的检验,与其照搬人家正在试验的模式,不如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
适时调整和完善经营战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企业的经营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学习调整的过程。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正是来源于企业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清晰认识,并适时调整完善其战略目标和经营模式。
电子商务是突破传统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但电子商务想要生存和发展也不能违背任何基本的经营规则,电子商务要发展只能是顺应市场的需求,因势利导,而不应当去做一些超越现实的事情。
曾被誉为欧洲电子商务旗帜的网上服装零售商Boo.com留下的教训叫人记忆犹新。创立之初的Boo资金雄厚,不顾市场实际的需求巨资投入基于3D影像技术的网上“试衣”系统,还妄想建立“用7种语言接受顾客网上订货的多国语言自由转换数据中心”,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想象一般的顺利,最终Boo败在了复杂的3D影像技术和繁琐的多国语言自由转换数据中心建立上。为当初不当的经营战略决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同为巨头的迪斯尼公司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迪斯尼公司曾吹嘘其旗下的Go.com网站是公司面向21世纪的财经门户网站,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迪斯尼及时调整了该网站的经营目标。如今,Go.com已是面貌一新,成为一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内容服务的信息门户网站,在网络广告、网上拍卖等领域都有利润获取。
以上事实证明,适时调整和完善经营战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正如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管理学院明兹伯格教授所说的那样:战略是塑造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市场无定式,经营无常规,如果企业能制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的经营战略,再按照上述原则贯彻实施,成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整合经营方式是成功的保障
电子商务的兴起,让很多企业看到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企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正经历着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如何利用新兴的电子商务来实现新的经济增长。是抛开传统业务,另起炉灶搞电子商务?还是结合传统业务,充分整合两种商业模式?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对一个传统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优势一般体现在其传统业务上,因此发展电子商务的出发点和目的应当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发展自己的传统业务,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但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必定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当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渠道冲突,两者之间会相互争夺市场。这时,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解决这类新矛盾和冲突,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将两类优势变为更强的综合优势。 因此,整合经营方式是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取得成功的保障。
专业化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价值性和传递性都是信息的基本属性。而信息的价值只有通过传播与交流才能得到体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信息经过加工、分析和处理可以变成更具价值的信息,这便是信息的自我累积增值。上述过程将导致更多的信息产生,人们从这些增加的信息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也越多,这就是信息的边际效用递增特性。网络经济的核心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因此信息便成为网络经济的核心资源,网络经济下的消费也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它与传统经济学遵循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完全不同的。
电子商务是以实现信息有效传递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以商流、资金流和物流为实质运作客体,并且需要相应的安全和信用体系的支持。因此,在除信息流以外的其他条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开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信息的边际效用递增特性,以提供各种市场和交易信息便成为电子商务初级阶段的主要运作方式了。实际上广大消费者和客户也认识到这一点,各种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通过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和查找各种商业信息是企业和消费者上网的主要目的。对企业来说,正确认识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所在行业的状况,面对现实,选择讲求实效的商业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和策略,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取得成效。
纵观电子商务短短几年的发展历史,也不难发现,B2B和B2G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相比,前者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远大于后者,而在B2B市场中,垂直市场的发展态势大大好于水平市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业化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需要。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专业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专业化经营战略应当成为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在目前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基本战略模式。
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者—政府
中国走过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政府主导型的。从1999年的政府上网到2002年的电子政务,都是各级政府参与和组织实施的,它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从其他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主导型的电子商务是符合我国的国情的。
在今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应当继续实行积极引导、大力推进的政策。纵观几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市场环境与制度建设。技术可以跨越,而制度则是无法超越的。传统商务活动难以适应的市场环境,电子商务就更难适应,传统商务活动缺乏的制度安排,电子商务就更加缺乏了。
政府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着眼点或切入点,应该是促进市场环境与制度建设,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建立有序的电子商务运作环境上。除加快涉及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网上经营、交易与支付等方面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外,尤其应该加强对电子商务运作环境的监管。
建立监督和协调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机构
Internet是自由开放的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的工具,其运作的机理为全球用户所接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Internet上能够放任和容忍危害人类正常生活、工作的种种违法行为,这也是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基本认识,因此各国依据本国的法律对本国公民和企业在Internet上的行为进行监管是无可非议的。
同样的道理,在Internet上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也不会是完全自由和无约束的,任何一种商业活动都有交易各方应遵守的游戏规则,绝对自由的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Internet不会像一些理想主义者主张的那样,成为自由贸易区。既然如此,应当立即开始着手实现对该领域的有效管理,使电子商务尽快进入有序的运作状态,从长远发展来看这将有助于电子商务及其网络环境下的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电子商务市场监管体制势在必行。中央政府是否可考虑成立类似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样的监管执行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对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运作进行统一宏观管理,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经营活动的规范运作,更有助于该环境中各级诚信机制的建立。
电子商务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拟定我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电子商务领域经营的有关规章,依法全面实施对该领域的有效监管:协调商务、金融、工商管理、税务、司法、IT、通信和信息服务等部门涉及电子商务领域的相关管理工作,归口管理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事务。当然面对电子商务这一全球性的新生事物和Internet这样的覆盖全球的虚拟信息空间,电子商务监管机构要实现像证监会、保监会那样依照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市场进行全面监管还有相当的难度。但应当看到,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各个国家都会遇到,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建立这样的管理机构,相信这将成为一种有效管理和协调电子商务运作的机制。
国家对电子商务在税收上给予适度的倾斜保护
对电子商务以及网上交易活动,美国等国家采取了免税或低税的策略,WTO也曾在1998通过了网上交易暂免关税的协议。尽管对电子商务是否应当征税的问题至今在国际上仍有争议,但对电子商务领域采取适当优惠的税收政策有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扩大市场和刺激消费,二是有利于鼓励和推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三是有利于早日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反对在电子商务领域实施免税或低税策略的一种典型观点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当依靠其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依靠特别的补贴。如果电子商务被豁免消费税,消费者当然会选择网上购物,因为相对于传统零售业而言降低了购物支出。这对传统商务实际上是一种政策歧视。
我认为:电子商务发展至今并不成熟,网上贸易规模也比较小,与传统商务相比较,尚无竞争的实力,对这一新生事物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是扶持它成长壮大的有效措施,不能视为是对其他事物的政策歧视。话又说回来,绝对平等的事物也是没有的。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在处理经济实力相等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平等有效的,但对于经济实力不相等国家之间的贸易,最惠国待遇只能达到形式上的平等,对弱国来说实际上是不平等,这是否也是一种歧视,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普遍优惠制方案”,即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普惠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提供比最惠国关税还要优惠的关税。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特区和如今对西部地区实行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并非是对其他地区的政策歧视,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些优惠政策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建立单行法规入手逐步建立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法律体系
电子商务可以采取先分别立法再综合立法的立法途径。先针对电子商务中实际涉及的领域和存在的问题分别制订单行法规,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综合立法,这也符合我国一贯实行的立法原则。单行法规的建立不应要求一步到位,成熟一个制订一个。目前,可首先考虑制订以下法规:
(1)电子商务经营准入规则。通过该规则对利用网络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登记、年检制度,包括域名登记、资金限制、技术设施、经营业务范围、人员条件、申报制度、年审年检等等,并将核准进入、变更、注销、年检等情况及时通过网络发布,方便检索、查找。
(2)电子商务经营行为规则。该规则从法律的角度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各种商务活动进行规范。如经营商品(服务)的种类、质量、配送、售后服务、特许经营权、消费者权益保护、公平竞争法则,各种主体(企业、消费者、各类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商、认证中心、网络银行、物流配送机构等)各自所具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违法行为的处罚等等,都应当在该规则中予以明确。
(3)电子商务税收征管规则。为建立符合网络环境要求的税收征管、稽查体系,该法规应主要针对网上交易的特性,重新界定居民、常设机构,所得来源,商品、劳务、特许权转让等涉及网络环境下的有关税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补充现行税法中有关网络银行的定义、电子单证的使用、保管和法律效力的规定,改革完善相应的增值税、所得税税收法律,确保建立公平的税收法制环境。
电子商务涉及的领域很多,尤其是支撑其运作的技术环境和手段发展日新月异,这就决定了各单行法规在执行过程中也将会不断进行修订和调整。但是单行法规的修订并不影响综合法律的稳定和连续,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做法。
结语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消费者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消费者是否接受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事物,决定着电子商务是否有生存空间。企业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主体,电子商务如何发展的决定权掌握在企业的手中,中国企业需要克服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误区,结合自身特点,走有利于自身优势发挥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政府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者,政府制定的政策直接影响着我们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政府需要针对我们国情,制定适宜的法律法规,引导中国的电子商务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李丛伟 《电子商务管理研究综述》 图书情报工作 2007.02第51卷第2期 44-47
严伟 《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2008年第10期 117-119
唐敏,高永发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问题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 2005年第ll期 114-117
孟雪梅 《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展望》 现代图书情报 2003年第1期 65-68
王学东 《企业电子商务管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
王学东 《电子商务管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5
钟元牛 《中国电子商务管理研究进展》 管理世界 2003(11):135—138
王学东 《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互动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4):136.138
宋彤 《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展望与决策 l998(1)
王素斌 《中小企业怎样实施电子商务》 中国信息导报 2001(8)
马庆国等 《电子商务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战略探讨科研管理》 1999(4)
胡樯景 《电子商务——套新的业务与服务标准化报道》 1998
兰宜生 《从Internet的发展看电子商务的前景》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l 997,(4)
卢新德 《制定和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战略》 东岳论丛 2001 (1)
张虹 《谈制约我囤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4)
陈伯华 《WTO条件F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云南财贸学院报 2001(1)
王爱华 《走进WTO的中国互联网业》 东北亚沧坛 200l(1)
字凡 《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桂海论坛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