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内涵与原则……(3-5)
(1)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内涵……(3)(2)产业结构调整遵循原则……(4-5)
二、温江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5-8)
(1)温江区与成都市的经济关联分析……(5-6)
(2)温江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7-8)
三、温江区产业结构优化措施及建议(9-10)
内 容 摘 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主要、最基础的部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关系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关系着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基础上,结合自身思考,选择成都市温江区为样本,就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上作了研究。本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内涵和原则,第二部分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分析该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针对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和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内涵;产业结构原则;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研究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因素,也是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标志。现代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内涵与原则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内涵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的内容。前者主要是指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后者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产业之间的协调。涉及产业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产业间关联程度的 提高等,还包括产值结构的协调、技术结构的协调、资产结构的协调和中间要素结构的协调。
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演进。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相互统一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
(二)产业结构调整遵循原则
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在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时,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的指导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其次,要坚持区域功能分工合作的原则。突出区域特色,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三,要与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目前,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对改变产业和经济的面貌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要不失时机地跟踪和了解新技术发展趋势,根据实际需求,适时引进和开发新兴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四,要与国家各项配套改革结合起来。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投融资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都要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然带来大量职工岗位的调整,人员的流动和职工下岗再就业是难以避免的,是结构调整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因此,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等民生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是顺利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措施。
第五,是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做大做强区域支柱产业,以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为主线、以项目为切入点,有效集成各种资源,增强投资项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资金向重点项目集中、资源向重点项目配置。
二、温江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温江区与成都市的经济关联分析
温江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区西16公里处,全区幅员面积227平方公里, 2002年4月撤县设区,成为成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温江区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已于199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并连续12年位居全省县(区)级经济综合评价实力前十强。2008年在“十强县”排名排名第4位。(见表一)
表1 2008年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序
县市区名称
位次
县市区名称
位次
双流县
1
新都区
6
龙泉驿区
2
翠屏区
7
涪城区
3
旌阳区
8
温江区
4
青白江区
9
郫 县
5
新津县
10
资料来源:四川省统计局.县域经济统计测评 2008年
温江区人口规模占成都市3%,总面积占2%,距离市中区近,自从2005年光华大道、芙蓉大道等连接中心城区的主干道通车后,区域旅游、商务会展等得到很大发展,房地产业也蒸蒸日上,房价接近市中区水平,区域经济总量和增幅有了大幅提高,从发展速度的指标来看,温江区的实际增长速度快于成都市的总体水平,其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和动力。(见表二)
表2 地区生产总值比较
2005
2006
2007
2008
成都市总量(亿元)
2371.01
2750.5
3324.17
3900.98
温江区总量(亿元)
81.71
96.70
120.42
148.84
成都比上年增长(%)
135
116
121
117.4
温江比上年增长(%)
153
118.3
124.5
123.6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年鉴 2009年》.《温江区统计年鉴 2009》
(二)温江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8年温江区三次产业比重为8.1:64:27.9,而同期成都市三次产业比重为6.9:46.5:46.6,与成都市相比,第一产业相差不大,第二产业高了1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了18.7个百分点,而从2005年历史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在逐年降低,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则呈逐年下降趋势,产业结构处于鼓形结构状态 ,呈2、3、1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见表三)
表3 温江区2008年三次产业占GDP比重比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工业
第三产业
温江区2008年(亿元)
12.15
95.37
84.78
41.30
2008年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8.1
64.07
56.96
27.9
2007年
8.60
61.33
52.71
30.01
2006年
8.5
59.2
49.7
32.1
2005年
9.6
56.9
46.2
33.4
资料来源:《温江区统计年鉴 2009》温江区统计局.2009
(2)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温江作为花卉之乡,种植有13 万亩花木,花木产业作为第一产业发展主要动力,但是也是仅限于花木销售对农业贡献率大,在农业种植方面尤其是有机农业发展滞后,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现代农业发展有待增强。
(3)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温江区近年来加强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工业任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2008年全区第二产业占到GDP比重达64%。
(4)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优。由于人口规模、产业发展政策等因素导致第三产业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低,在其内部结构中,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业等传统行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过高,而科学研究、咨询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小,文化创意、医疗健康等现代服务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不均衡。
三、温江区产业结构优化措施及建议
通过对温江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还是存在结构上不优化的问题,在下一步调整中,应在机制建设上有所突破,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适当提高第一产业科技化水平,实现二产业产品优化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一)抓机制建设,助推结构调整。一是健全市场化推进机制,针对土地、资金、项目、管理等发展难题,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大力探索市场化推进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构建资源配置机制,坚持组团式发展理念,充分运用八大功能片区职能,突破政策瓶颈,统筹城乡土地、能源、人才等资源要素发展。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打造“一三互动”的产业化项目。政府须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建设,并与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衔接,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和规模化经营上有所突破,二是打造“一三互动”项目,分析温江区现有农业资源,挖掘农业文化,通过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和农耕文化体验产业来促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三)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产品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在总量上应有控制,在产业内部结构上须进一步优化,根据温江区目前第二产业现状,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未来工业经济提档升级首选产业,将科技园区内各大产业园作为基地,加强与阿里巴巴网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电子原材料、数据信息源、网络开发等产业链。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在温江区未来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将占到50%以上,而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将是对经济贡献率最大的,只有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更现代化和品质化。根据温江区实际,须加快推进医学健康、文化创意、体育体验等现代服务业功能片区发展,政府提供更加优惠产业发展政策,督促项目落地建设。
参 考 文 献
[ 1 ]成都统计年鉴(2005-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 2 ]成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成都市统计局,2009.
[ 3 ]《温江区统计年鉴》.温江区统计局.2009年.
[4] 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年
[5]杨国良.成都产业结构调整态势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6)
[6] 吴敏.《产业经济发展的比较及对策研究》《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第2期
[7]成都日报.《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2010年.第A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