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资源概况 1、自然资源的分类 2、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与情况分析; 3、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清洁能源开发、自然资源开发) 2、自然资源的开发原则 3、自然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 4、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总结
内 容 摘 要
自然资源的数量总是有一个极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是有限的,会出现资源枯竭和短缺的问题。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开发利用合理与否,不但影响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将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把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自然资源概况 1、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解释,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大致可分为二类:
第一类为可再生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有生命力、有更新能力的资源,只要不破坏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命链,其物种和生命可以再生,并实现永续利用,如动物、植物等;非生物资源是指有自净或恢复能力的资源.如果按其规律开发利用也可以实现永续利用,如土地、水流等。
第二类为不可再生资源,主要指各类矿物资源。这类资源是地球经过若干地质年代形成的,在人类可以预期的时限内很难再生。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其储量会日益减少.并最终枯竭。
从区域分布的角度,自然资源又分为陆地资源(淡水、森林、陆地矿产、动植物、土地等)、海洋资源(海洋矿产、生物、海水等)和空间大气资源(太阳辐射、风力、水力、地热、温泉等)。
2、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与情况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从国家尺度上看,各国的情况大相径庭,所面临的自然资源问题也不一样。美国、加窜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这样的资源大国,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较发达,资源问题不是那么危急;而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情况相反,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其自然资源特征也不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多。我国陆地面积达9.6亿hm2,居世界第3位;其中耕地面积1.2339亿hm2,居世界第4位:森林面积1.59亿hm2,居世界第5位;草原3.9亿hm2,居世界第2位;水资源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矿物按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计算,居世界第3位;水能、太阳能、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1、第2、第3位。(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
我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上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和丰富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我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及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我国现有种子植物3万余种,其中.全世界12科7l属750种裸子植物中,我国就有ll科34属240多种。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居世界首位;鱼类3862种.占世羿总数的20%,也居世界前列|lsl。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众多,更是我国生物区系的特点。现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另外,我国还拥有众多“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白鳍豚、文昌鱼、鹦鹉螺、水杉、银杏和攀枝花苏铁等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有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沼泽3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高山冻原、垫状和流石滩植被17类。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而又独特,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物种高度丰富;特有物种属、种繁多;区系起源古老;栽培和家养动物及野生亲缘种质资源异常丰富:生态系统丰富多彩;空间格局繁杂多样。这样,从世界的角度看,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在全世界占有重要而又十分独特的地位。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铀、地热等能源矿产lO种,铁、锰、铝、铜、铅、锌等金属矿产54种,石墨、磷、硫、钾盐等非金属矿产91种,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3种。己发现矿产地近1.8万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7000余处f20l。我国金属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的矿种有钛、钨、锑、铋、稀士、钒、钼、汞等,其中钨占世界总储量的46%左右,锑占世界总储量的51%左右。此外。我国还有“稀士之王”之称.稀土矿产占世界总储量的80%:非金属矿产储量名列世界前三位的有10余种,其中菱美矿、石膏、石墨、萤石、重晶石、滑石、硅灰土、膨润土、芒硝等居世界前三位。据有关部门对45种矿产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所作的估算,我国有13万亿美元,仅玖于俄罗斯(25万亿美元)和美国(22万亿美元)[221。历史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和类型。目前除日本外,世界上的经济大国都是自然资源大国。自然资源总量犬、类型多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从而也表明我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
(2)人均自然资源量少。我国各类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值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值大概是,矿产资源为1,2,土地资源为1/3,森林资源为1/5,草原资源为l,3。水土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其难以增加,也无法从国外进口,现己成为我国的稀缺资源。我国稀缺的耕地资源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后备资源也不足,据查净面积只有1.3亿hm2。与人口大国印度相比,其不仅耕地总面积(约1.7亿hm2)和人均占有量(O.2hm2)皆大于我国,而且还有后备耕地资源l亿hm2,这都比我国丰富。就在这样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资源使用效率依然低下,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商的国家之一。如我国每万元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口。
(3)自然资源质量不一。在地表资源方面,我国耕地质量不够好,一等耕地约占40%,中下等和有限制因素的耕地占60%;草原资源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山区,资源质量较差;森林资源则较好,一等森林地大约占65%。在地下矿产资源方面,除煤以外,多数矿产资源都是贫矿多而富矿少,共生矿多而单一矿少,中小型矿多而大型矿少。在铁矿的保有储量中含铁量大于80%的富矿只占总储量的7.1%,90%以上为贫矿。据统计,我国铁、锰、铜、磷贫矿所占比例分别为全国总储量的97%、94%、65%、93%,并且我国矿产资源中伴生复杂矿多,单一矿少[2”。这就使矿物加工、金属分离和提取费用增高。在能源中,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只占探明能源储量的20%。我国有些矿种虽然储最大,但矿石品位低、杂质多、产地分散,开发难度较大。有的矿种计算储量的标准又较低,如富铁矿石我国以含铁量30%为标准,而很多国家要大子50%才算富铁矿石。因此,与国外相比,我国矿石的实际储量还很低,开发难度重大。
(4)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极其明显,南北资源组合的差异也很大。耕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90%咀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半部,而能源、矿产等地下资源和天然草原相对集中于西部。长江以北平原广,耕地多,占全国总量的63.辨自,但水资源少,仅占全国总量的17.2%:而长江以南则相反,山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少,仅占全国耕地总量的36.1%。但水资源丰沛,占全国总量的82.8%。长江以北煤炭占全国的90%,仅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宁夏五个省(自治区)就占全国总储量的70%;而长江以南则严重缺乏能源。磷矿绝大部分储量集中分布在西南,铝士矿集中分布在华北、西南。这样就给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5)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从2003年环境状况公报可知:2003年我国耕地净减少253.74万hm2.人均耕地面积约为O.095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七大江河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及其附近河段污染严重,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个别沿海地区海平面高于地下水位,彤成海水倒灌和十壤盐渍化;天然草地90%在退化,其中严重退化的草原面积已达到J.8亿hm2。并以每年200万hm2的速度在增加。上述这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少,后备资源严重短缺,再加上自然资源质量不一,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这一切都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形势极为严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粮食安全问题突出: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步加大;石油供需矛盾突出,依赖程度增大;矿产后备资源不足和开发利用的不合理,影响了矿业经济的继续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合理,也阻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等。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在认识上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上职权不分,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对自然资源缺乏可持续利用的一般性原则以及经济的盲目扩张和人口膨胀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关系,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把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依法保护自然资源;坚持开源节流和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环境管理中的影响评价、“三同时”等制度:保护生物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并实施自然资源生态化战略;扶持与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行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总之,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关系,以促进入与自然盼协调发展,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宪法处理自然资源权利的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确宣称某一主体取得所有权,“所有”本身有明确的占有主体,例如国家或个人,强调主体对自然资源利益的独占性、排他性,本文称之为“直接占有”模式;一种是没有在宪法层面明确所有权主体,但通过某些宪法条款的解释、适用规制自然资源的分配、使用和收益等,本文称之为“规制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通过判例或其他宪法性文件(例如州宪法)设立国家所有权也是为了国家能有效防止私人过渡攫取自然资源,因此“国家所有”本身也成为规制的一种手段。 2、自然资源的开发原则
立足于自然资源基本自给,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的原则
我国主要资源开发利用应立足国内。必须保证粮食、能源、钢铁、建材基本自给,同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调剂余缺,调剂品种,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适当进口国内紧缺资源及其产品,积极出口国内优势资源及其产品,对国内稀缺资源和珍稀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对重要战略资源建立必要的资源储备。
(2)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应当按照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保护计划。资源开发的目标应当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并使自然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对可更新资源要努力使资源增殖,抑制资源生产率下降,防止资源的破坏和流失,确保其永续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要坚持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资源的储采比,合理调节有限资源的耗竭速度,提高资源的采、冶、选的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保护资源,首先要保护珍贵的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因为这类珍稀物种生存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保护意义。其次,对已经开发利用或待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采取保护措施,即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考虑保护,在保护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我国现有耕地中的一部分由于坡度太大,应考虑部分退耕,而在已有耕地上建立防护林则属于保护性质。同时还要注意在大规模开发利用资源时,适当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自然环境,如热带雨林、东北森林、内蒙古草原、新疆荒漠等等,以便于观察注意对此类资源开发利用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第二,保护资源也并不是消极的保护,应与培育、改造结合起来。对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除了处理好地下资源开采利用与地上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外,还应注意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当开采某矿种时,对那些伴生的、暂时不能开采的资源应采取保护措施,如暂时封存。
资源开发与资源节约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我国技术比较落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资金短缺,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又不够健全,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极为严重。据估算,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在1000亿公斤左右,能源浪费每年至少在1000万吨标准煤以上。此外,水土资源的浪费也极可观。因此,资源节约潜力很大。节约不仅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比开发节省投资,周期短而见坟快,应作为中近期的重点。资源开发投资大、周期长、成本高,应作为中长期的发展重点。当然,开源与节流是互为依存的,开源是节流的前提,节流是开源的继续,要根据不同资源、不同条件确定其侧重点。
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类型多样,各地自然资源千差万别。由于自然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使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其次,不同资源的特性不同,即使同种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区域、时间特性。因此,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切忌“一刀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农业利用,一方面要注意不同农作物、畜禽、林木、水生物等都对其资源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注意分析和研究不同地区资源的特点和其可适性,充分利用资源的有利条件并发挥其生产潜力,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作出合理利用资源的选择。宜农则农,农场林则林,宜牧则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保证稳产高。当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除了注意自然资源的适宜性,还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合理性,科学技术条件的可能性,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资源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资源勘探和资源调查规划等前期准备是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超前性。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应有提前大约10—15年的地质勘探准备期。特别是目前,我国可供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不足,矿产资源开发处于等术下锅状态。为了弥补下个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紧缺,必须从现在就着手加强地质勘探工作。此外,为了减少我国森林资源赤字,需建立速生丰产林。而速生丰产林的成材周期也得10—20年。因此,从现在起就应当加强资源开发的超前准备。3、自然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
(1)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自然界中存在并可能被人类用来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称为能量资源。能源则是指人类取得能量的来源,包括已开采出来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和经过加工转换的能量来源。尚未开采出来的能量资源称为资源,不列入能源的范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能源进行分类: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来自太阳的能量。除了直接的太阳辐射外,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和生物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都是间接来自太阳能;第二类是以热的形式蕴藏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第三类是地球上的各种核能,即原子核能;第四类是太阳和月球等天体对地球的相互吸引引起的能量,如潮汐能。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燃煤和煤炭加工与开采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而且煤不可再生,将逐渐耗竭,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因此,要开发和推广用对环境无害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太阳能是一种巨大且对环境没有污染的能源。太阳能的转换和利用方式有: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最常见的光热转换是太阳能热水器,光电转换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后利用,如各种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光化学转换是利用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引起化学反应而被应用,如气化学电池。水能的利用既古老又很普遍、广泛,如水力发电等。风能是太阳能辐射造成地球各部分受热不均匀,引起空气运动产生的能量。利用风力可以发电、提水、助航、致冷和致热等。通常是通过风力机将风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如电能、机械能、热能等而被利用。生物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生物能资源丰富而且可再生,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和各种有机废物。核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而核聚变能的利用将是理想的能源利用方式,其中氚——氚聚变发电较为理想,因为核聚变反应所需要的原料从本质讲是不受限制的,引起环境的污染也轻。以上的这些能源开发利用都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2)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保证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发改变了地球上的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适度开发,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矿产资源,降低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代价,是矿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标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的途径和措施:(1)加强矿产资源管理;(2)理顺价格,改变长期以来资源低使用和无偿占有的意识和现象;(3)明确产权,制定法规,统一规划;(4)加强矿产环境保护管理,制定和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的政策,减少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矿产采掘回收率和利用率。
(3)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能源总消耗量和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成正比关系。能源总消耗与人均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能源消耗量与环境污染程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能量消耗越多,向环境排污程度也就越多,造成的污染问题也越严重。能源也可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类。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波浪能、洋流能、潮汐能、海洋能表层与深层间的热循环、地热能等:非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铀等。
为了保护全球资源,要运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对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目标:进行“能源革命”,逐步以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代替煤、石油等污染严重的能源;进行“绿色革命”,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快产业革命进程,使传统原材料工业、制造业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推广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的各项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经济效益,减少排污量;(5)实行资源再生产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发展至少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其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可持续性。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资源与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维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考虑资源的临界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行为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三,环境资源与发展的一致性。即在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既不能以保护环境资源而否定发展,也不能以发展牺牲环境与资源。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特别强调环境资源的长期承载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同环境与资源相对立的错误观点,指出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是经济、社会、生产三者互相影响的综合体,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承认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遵循生态环境系统所固有的规律。
因此,在资源利用方面:
应考虑资源的擐优利用和持续利用问题,一方面要找到资源开采的最优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和技术进步逐步减少对枯竭性资源的依赖。
第二、应将资源配雹从动态的角度加以延伸.从而使资源公平合理配置的内涵拓宽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层面。在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上,未来各代人与当代人事有同样的权利。
第三、在人口问题上,应当把人口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进步、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解决人口问题。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并纳入经济发展战略;还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人口素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第四、在持续性原则下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1)在资源类型选择方面,对不可更新资源(石油、煤炭、矿物)要注意节约,提高其利用率,加强循环使用可熏复利用的资源,并且尽可能寻求可更新资源替代,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力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命支持系统,以保证可更新资源的永续利用;对非耗竭性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要加以充分利用,同时要发展清洁技术和绿色工程。
(2)在资源产权方匾,必须明确权属,以资源利用的收益和成本一体化为原则,防止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和产权不明引起的过度利用。特别是对共享资源,应采取托管方式进行管理,以减少随意性进入给资源带来破坏。
(3)在资源利用速率方面,可更新资源利用强度以更新能力为最高利用阑值,不可更新资源利用速率要适当控制,尽可能发展科技,寻求替代资源,提高利用率,走资源节约型道路。
三、总结
总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有赖于自然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而且又有赖于其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协调.更有赖于自然资源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无论如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决定地区间关系和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仍然走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资源条件、环境容量、生态承载能力都不允许⋯“。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摘
《中国法学》 作者:王 旭 2013年第6期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选自:宋健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罗建立 2012
《试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张勇 2005
致谢谢
随着毕业论文的完稿,在西南财大的学习生活也快要结束了,由于本人所学有限,此文尚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也希望借此次论文的撰写,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感谢西南财大翰林学院的所有老师的无私帮助!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感谢所有的亲人和朋友对我的支持与鼓励!
谭建军
2017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