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选题缘由2
二、老龄化社会的定义2
三、主要概念2
四、“退而不休”人员特点3
五、“退而不休”现状4
六、实现“退而不休”的建议和措施8
七、结尾10
参考文献10
内 容 摘 要
在当今社会老龄化不断加速的环境下,“人走茶凉”“老有所为”成为人们热于讨论的问题。
“退而不休”人员主要以高智力或德高望重型为主,“退而不休”愿望强烈,认为自己还能“施展拳脚”。其次还有因为经济或其他方面原因而“退而不休”者,无法享受天伦之乐。
“退而不休”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返聘教学与医疗,资讯与督导,著书教学和技术服务与公益活动等。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 “退而不休”人员 原因 方式
“退而不休”现象剖析
一、选题缘由
在处于当前社会老龄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离退休人员经验,技能相对丰富,而更高的职位的离退休人员知识,人脉等是社会宝贵的财富,所以有不少退休人员被返聘或以其他形式为岗位服务。而这种“退而不休”的工作形式正是此论文要讨论现象,它是一把“好剑”,还是“坏剑”,还是一把“双刃剑”?
二、老龄化社会的定义
60岁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老年年龄界限,通常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中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中的7%作为进入老年化社会的标准。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2.3亿,占总人口16.7%,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1.5亿,占总人口10.8%,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7.17%,而65岁及以上将超过30%。老龄化速度加快,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都会加重,而更多的老年人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完善有了更多的精力想为社会做贡献,发挥自己的余热,更渴望融入到更年轻的社会生活中。
三、主要概念
退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根据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下列几种情况可以办理退休:
(1)男性干部、工人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的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3)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的,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
(4)因工致残,经医院证明(工人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按月享受伤残津贴;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如果说退休指的是到了一定年龄的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应该好好享受晚年生活,那退而不休就是说离开了工作岗位的人却没有休息,反而继续以某种形式在工作。
四、“退而不休”人员特点
(一)退休人员基本特点
有项314名离退休人员调查问卷中显示:
1、普遍身体状况较好
身体状况一栏中分别为健康,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前三项等级均为整体身体情况良好并具有劳动能力,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或工作。在调查中显示75岁以下的离退休人员身体状况在一般以上的占所有调查者中的95%以上。这95%以上的人员具有劳动能力,能够参与到返聘,科学研究,公益活动,社会服务,老年活动或是实现再就业。在调查中75岁以下者占所有调查人员的71%,用这71%和75岁以下具有劳动能力的95%相乘,就得到了68.5%,这数值表明在普遍60岁退休的年龄大部分的离退休人员的身体素质都能保证他在未来十多年里继续在社会中活动。
2、对“退而不休”意愿强烈
在调查中显示72%以上的离退休人员都愿意继续投入到社会活动中,从返聘、公益活动、教书著书等方式投入到为社会做贡献中,而不是选择马上享受老年生活。
3、以技术型和德高望重型为主
技术型的专业性和知识储备和经验更具有优势,德高望重型的权威性、管理能力较强,总体威望更高,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4、有经济能力,更偏向于“老有所为”
在调查中,参与“退而不休”人数经济在中等和偏上的占77%以上,占总调查人数的五分之四,表明虽然经济能力差的希望在退休后继续工作赚钱养家,但更多的经济能力好的反而更追求“退而不休”实现老年价值。
5、“退而不休”增加幸福感
国内有观点提出,受教育程度、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子女状况、职业、住房、等社会因素与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有关,其中社会关系与受教育程度在幸福指数中占重要位置。在调查中显示,因为“退而不休”而感到幸福者远高于感到不幸福者。
6、家庭的态度
在调查中显示持支持态度的家庭占50%以上,持中立态度的家庭占37
%以上,持反对态度的家庭仅占12%左右,可见大部分家庭支持或不反对“退而不休”。
(二)“退而不休”的渠道与方式
既然大部分都有“退而不休”的诉求,那么他们是怎样解决“退而不休”的问题呢?有可能是原单位的返聘,也有可能是熟人介绍工作,或是再次竞争上岗等。
既然有了渠道,那他们是用怎样的方式进行自己老年工作呢?有可能是教学科研,也可能是参加社会服务或公益活动,或是著书育人、撰文投稿,又或是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参加老年活动团体,参加摄影,绘画,棋牌等文化活动。
五、“退而不休”现状
(一)“退而不休”是把双刃剑
在进行的对“退而不休”现象的了解后,对此现象,本人认为“退而不休”是在老龄化社会的必要之路,不仅有因为想实现“老有所为”的人,还有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走上“退而不休”道路的人,因为经济问题走上“退而不休”的人员,更多的也是需要老年人的福利政策,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当地人力资源的帮助。对于退休官员和领导来讲,“退而不休”不是“人走茶热”,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用自身的价值实现更高的价值。
1、“退而不休”对于现在社会积极的一面
(1)“退而不休”的老兵——沈鹤翔
1963年入伍的沈鹤翔同志曾荣获赤道几内亚共和国国家独立勋章,荣获全国自觉成才优秀人物称号,获得四川省优秀科普作家殊荣。被原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授予上校军衔。上世纪70年代,沈鹤翔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助非洲军事专家顾问团,担任了军事教官工作在赤道几内亚军队。赤道几内亚这个国家地处非洲赤道,烈日炎炎,热带疾病肆虐……沈鹤翔面临着不可想象的艰苦困难和挑战。80年代,沈鹤翔的部队驻扎在四川省凉山州,凉山州是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当地群众生活条件异常困苦,沈鹤翔在这里工作了4年的时间,他所在的部队也与附近的学校结为了军民共建单位,对贫困学生进行帮助和捐款,为贫困学生带来希望。
退伍后的沈鹤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讲述一代人浴血奋战的历史故事中。编辑和出版了《老兵老照片故事》、《跨过鸭绿江》、《志愿军老兵回忆录》等20本图书。有一次二环路高架的临时施工给当时市民的生活、工作造成了很多不便,他便开始从各种渠道,收集成都交通的各类信息,并进行了分类编辑排版,制作成一本精美的小册子,取名为《成都缓堵保畅宣传册》。同年,为了倾听来自市民的建议和意见,市交委决定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沈鹤翔就去参加并拿出他自制的《成都缓堵保畅宣传册》,里面不仅有成都市正在建设的各项重大工程、有一些交通政策,还有成都交通的未来愿景。
70多岁的退而不休,过去的峥嵘岁月不仅没有让今天的生活失色,反而因为昨天的成就让今天的沈鹤翔同志更加出彩,用不一样的方式为祖国贡献一样的力量。
(2)“五不老龚”——龚沃真
“五不老龚”一直从事土地山林水利权属纠纷调处工作,因为法规政策熟、业务能力强、为人品质好、胸怀宽广,在工作战线上小有名气,所以得称号“五不老龚”(心不乱、忙不慌、问不倒、请不动、给不要)。
到了退休年龄的龚沃真,领导面对办公室人手少,业务重的问题竭力挽留他,他便主动放弃外面的高薪聘请,退而不休坚持在原岗位上班,每天仍然忙于曾经的工作。他说:“受党委、政府的信任,让我从事纠纷调处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政策比较熟悉,对纠纷当事人的心情比较了解,退休了如果到别的地方上班或待在家里,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就无法运用了,这次能再回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同事传授经验,为群众服务,我觉得很值。”记者问他现在的待遇时。龚沃真笑着说:“没问过单位给不给钱,我有退休金,老婆孩子都有工作,人不是收入高和钱多就是有价值,人的意义是用价值衡量不了的,我现在的生活每天过的都有意义。”
接受返聘的退而不休,没有因为更高薪的工作机会而放弃做认为自己更能实现价值的事情,这样的退而不休也许才是“老有所为”真正的体现。
(3) 79岁校长“退而不休”
符阳尧自1982年起在昌洒镇华侨小学担任校长,至2001年退休。在任期间,他把学校当家,致力于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动群众捐款扩建校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他省吃俭用,热衷于资助贫困孩子读书。退休10多年来,今年79岁的符校长仍身兼华侨小学校董会董事、符克烈士纪念馆义务讲解员、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等职,仍然坚持每周回校回学校上课,身体力行,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余热。
虽然退休了,但是仍然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自己能做的范围内都没有放弃,用实际行动为党为人民做贡献,“虽然退休了,但活到老学到老,我认为自己还有能力,有理想,有信念,就要继续为党的工作贡献余热。”符阳尧乐呵呵地说。
上述的例子都是真实在我们身边的好榜样,也是他们的贡献并没有多么惊为天人,但是却实实在在,为我们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的“老有所为”,而还有很多很多这样默默奉献的人不为人知,但是我们能学习他们的精神,也能够用我们的力量和方式帮助更多的人实现真正的“退而不休”“老有所为”。
2、“退而不休”对于社会消极的一面
既然前面说到了“退而不休”是双刃剑,那有了积极的一面,消极一面又是如何展现的呢?
(1)郭伯熊
郭伯雄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2013年退休。2015年经查郭伯雄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职务晋升等方面利益,直接或通过家人收受贿赂,严重违反党的纪律,涉嫌受贿犯罪。在郭伯雄被查前,其子郭正钢,曾任浙江省军委副政委,也于2015年被查。
(2)陈柏槐——十八大后首个不认罪“老虎”
从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退休一年后的陈柏槐,涉嫌受贿和滥用职权,当陈柏槐出庭受审,却当庭翻供,成为首个十八大后不认罪“老虎”。
陈柏槐42年官场生涯。从未离开过武汉,当地多名官员表示:“边腐边升,带病退休,发挥‘余权’,道德败坏……”
(3)斯鑫良——打造“权利磁场”
斯鑫良早年在东阳市工作,后曾当过湖州市委书记,浙江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2013年从浙江省政协副主席职位退休。退休后,斯鑫良成为杭州政商圈里的一名活动家,在商业上为他人或家人帮忙联络操作,政治上,因其多年打造的“权利磁场”也为儿子带来福利,其子当上了杭州市上城区区委常委。但在斯鑫良接受调查后,其子也被相关部门带走。
(4)阳宝华——“一身酒气,两袖清风”
2013年,65岁的阳宝华从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任上退休,曾自诩“一身酒气,两袖清风”的阳宝华依然在当地政商圈“发挥余热”。据媒体称,阳宝华乐于助商,热心帮忙,背后数个大老板。甚至在被双规后,仍然有商人找人帮他“活动”。2014年阳宝华落马,2015年因受贿罪获刑11年。
对于他们来讲“退而不休”不过是敛财和权利的另一种方式,不为了造福于民而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对于这把极坏的“剑”,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当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就该及时举报,让他们自食恶果,在位时该做的事要做好,而卸任了要是想“退而不休”也该是用自己当官当领导的经验和自己的学识人脉尽自己老专家的价值,而不是让腐败祸害着新一代。利用自己在职是的影响力,退休后不甘谢幕,在职时积累人脉成为了上述“退而不休”者退休后重要的资本,落马官员不在少数,退休后仍然被查,也说明了现在退休已经不再是退休干部领导的保险箱。从上到下个个级别都有,不仅是官员还有企业领导都被这些侵蚀着。“人走茶凉”本表达世态炎凉,但对于人事有代谢的工作上,这就很好的诠释了退休后应该不再紧握手中的余权,而“人走茶凉”也应该是想紧握余权的退休人员最好的诠释。
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就好比“人走茶凉”告诉那些想干预说情的手中还有“余权”的人要“在其位,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很多官员却总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恰恰用反了这些道理。
六、我国目前的退休数据
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达到44998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8.2%,比上年末增加508万人。到2016年底,退休将达到近1亿人。
2017年我国推出了离退休新政策,我国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 以55岁退休为标准,假定每年延长退休时间为6个月,自方案实施起,逐年累计递增,直到达到新拟定的退休年龄。
七、实现“退而不休”的建议和措施
既然“退而不休”是常态也是老龄化社会必经之路,而上述例子也证明了“退而不休”并不是所有的退休人员想通过“老有所为”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老年价值,也有一些怀着自私的想法而利用自己曾经的权力做着不能苟同的事情,那么“退而不休”这个现状就需要更好的法律和环境来约束,让“退而不休”正在利用在实现退休人员的老年生活价值中。
(一)规范实现“老有所为”方式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保障“退而不休”者的合法权益,但同时防止领导干部退休后继续腐败需要建立制度。除了明列退休后的禁入领域外,还应当建立离退休领导干部汇报检查制度、离职去向追踪报告制度,并且对其退休后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让规定行之有效、落到实处。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有好人也有坏人,“退而不休”也有真正为国家为人民办实事的人,也有从中得好处败坏社会风气的人,需要理性的宣传“退而不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3、形成对“退而不休”良好的认识
很多社会人认为老年人再就业就是抢年轻人“饭碗”,认为他们思想落后,古板固执,但是大部分退休人的经验和他们想“退而不休”的想法会使他们工作上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典范,退休人的经历能给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上了一趟很多“干货”的社会课。
(二) 帮助“退而不休”实现的措施
1、完善退休人员信息库,建立老年人力资源市场
政府引导,人力资源相辅,在退休人员和用人单位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同时为双方提供劳动保障法律,再就业保障,咨询指导和劳动保护权益等服务,为双方都提供一个良好的“退而不休”环境。
2、建立“老有所为”平台
可以在平台上教书著书,研究讨论,建立活动,同时也可以在上面开设老年兴趣班,让老年人的生活也紧跟时代,不落伍,让“退而不休”的生活丰富多彩。
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同时也增加退休人员的经济收入。在造福社会,服务大众的路上,与退休人员实现了共赢的局面。
八、结尾
综合上面的“退而不休”现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建议,本人认为“退而不休”既然是两面的那就应该做到鼓励支持奉献的一方,打击利用自己权力为自己所用的一方。每年都有退休人员,而退休人员不想就此颐养天年,有些人认为是在抢年轻人的“饭碗”,但我们可以让他们当合适的岗位和活动中去,用老一辈的经验让我们新一代的人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校离退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C],2014
[2]2017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N],2017
[3]吴秋宝.高校离退休管理工作的创新[J].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23-226
[4] 李宝库.新世纪老龄工作使用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