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假日经济对经济与民生的影响3
一、假日经济背景及来源3
(一)、假日的起源3
(二)、假日经济的发展3
1、双休日制度3
1、黄金周制度4
二、假日经济的意义5
(一)、假日经济带来的效益5
1、经济增势5
2、经济转型6
3、相关产业的发展7
4、假日扶贫8
(二)假日经济中被忽视的问题9
1、环境代价9
2、服务欠缺10
3、资源浪费10
4、劳逸结合的适得其反11
三、如何正确对待假日经济11
(一)政府方面11
1、正确调控引导12
2、合理利用假日经济12
(二)民众方面13
1、树立正确消费观13
2、选择多样休闲方式14
内 容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攀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年年增长,民众的闲暇生活在经济的支撑下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多年以来的假日制度改革,让民众有了更多连贯的休息时间,使得与家人、朋友在假日结伴出游有了政策基础的支撑。并且在社会发展下,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从舍不得花钱到愿意为了自己更高的生活 质量而花费金钱。假日里,人们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也刺激了供给的增加、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假日经济的繁荣不光是带动了旅游业和商业的繁荣,其他比如交通业、住宿及餐饮业,甚至影视业等等,也在假日里有了不小的营业增长。但光鲜的背后的隐性成本,也急待解决。
关键词:假日经济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隐性成本
假日经济对经济与民生的影响
一、假日经济背景及来源
(一)、假日的起源
我国的休假制度代代相承,早在先秦时期即有“三日一沐,五日一浴”,汉律规定:“吏得五日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即官员每五日可以休假一天,在休息那天,要进行沐浴更衣,故假日又称为“沐日”,也自汉代起,“五日一休”成为了国家的法定休假日,到唐代时改为十日一假, 称“旬假”。 除平时的休息日外,还有节日的休假,唐代中秋节给假3天,清明祭祖给假4天。明代冬至放假3天 ,元宵节放假10天。为了鼓励臣下尽心国事,晋代曾定有“急假”,既让官吏处理紧急家事,不过一年不超过60天。后晋时期,家在外地的官吏还给探亲路程假。宋承唐制,随着皇朝政治统治的逐步巩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渐趋稳定,包括节假制度在内的各项政治制度得以逐步创建完善,成为我国古代假日制度文化的繁荣期,也奠定近世公共节日体系基本规模,成为当今假日之制的文化原型。
(二)、假日经济的发展
1、双休日制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各方面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部门又规定了每周5天工作制。在1994年以前,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八小时,每个星期要工作六天,只有一天休息。1994年3月1日,实行了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即“1+2”休假制度。每逢大礼拜,就可以休息2天,而在小礼拜就只休息1天。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的李鹏签署了国务院第174号令,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其中把第三条规定改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决定从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
新工时制度的实施使得民众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光,出游的人次有了大幅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4年,国内游客52400万人次,1995年国内游客62900万人次,1996年国内游客64000万人次。1995年与1994年相比增加了10500万人次,而1996年与1995年相比只增加了1100万人次,在之后数年里,也没有95年增长之迅猛。
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是当年民众出游人次的增加的最直接因素,由此可见,双休日对民众日常生活的丰富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黄金周制度
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修订发布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规定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和新年为“全体公民假日”,其中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为3天,元旦为1天;这四个“全体公民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
2000年国庆开始,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了7天的长假。在2008年的时候,五一假期3天修改为1天,并增加了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三个节日各一天的假期。
关于黄金周制度出现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拉动内需,刺激国内消费,这场金融风暴冲击了亚洲各国的外贸企业,造成社会经济萧条。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的进出口增长率同时出现下滑,至1999年时这个势头仍未得到缓解。所以黄金周的出现与金融风暴的原因密不可分。
二、假日经济的意义
(一)、假日经济带来的效益
1、经济增势
假日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拉动内需的贡献十分突出,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旅游学院刘德谦教授认为:“黄金周实施之前的几年,旅游人数一直徘徊不前,最高增幅只有1998年的7.8%,其他年份的增长率多在3%,1997年只有0.8%;而黄金周实施之后的几年,除了2003年因“非典”原因出现负增长以及2001年增长率为5.4%之外,其他年份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由此可见,是黄金周的出现让民众有个更多的出行机会,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是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也缓解了当年经济危机的对我国的冲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为50.0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40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8%和15.1%,人均出游率达到3.7次。《 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指出,过去3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到GDP总量的11.04%。
2、经济转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各国外贸行业的萧条,我国对外经济经济贸易发展缓慢,甚至止步不前,1997年的出口总额为15160.7亿元人民币,1998年的出口总额为15223.6亿元人民币,两年的增长几乎停步。因此导致民众对未来的预期并不乐观,从而使全国市场上零售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萎缩,消费乏力,市场疲软。这时候政府采用了各种经济手段来刺激市场,连续7次次降低贷款利率,发行巨额国债用于基础建设,给国家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薪,希望居民多多消费,拉动内需。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并不显著,直到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修订发布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这个措施让民众有了更多的连续假期;对工商业来说,也是一块大蛋糕,双休日的营业额比平时的营业额要高出一倍,但黄金周的营业额比双休日还要高。各个群体都为之雀跃,市场的渐渐回暖,让政府也松了一口气。
当假日经济的火热发展使得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间接降低了工业农业的比重,推动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使经济结构向着一个更合理更协调的方向发展,因过度发展重工业而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得以改善。,当社会发展,居民的收入增长,居民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对生活有更高的发展和享受需求需求,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也正向着发展型、享受型迈进。
3、相关产业的发展
除了旅游业之外,住宿及餐饮业也通过黄金周的发展而实现更高的营收,Maggie Yu指出:“黄金周期间,游客的大规模出行,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还极大地刺激了餐饮业和商业的发展。从2002年以来的黄金周期间,国家旅游管理部门所检测的100多家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保持了平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监测的100多家商业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速在20%左右”。
在影视业上,双休日制度的实施对其影响也是相当之大。双休日制度的实施后,影视行业为了迎合双休日而变动调整,电视台将许多热播节目都安排到了周末休息的日子,尤其是集中在周末的晚上,我们所熟知的浙江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等,都将自己最热门的综艺安排到了周末。2017年国内综艺节目收视率前十名,全都集中在周五、周六、周日的晚上。周五和周六的晚上更是各大卫视争夺的重点,而周日晚上不如周五周六受重视并不难猜到,因为周日第二天都要上学上班。所以,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双休日制度也许是综艺收视率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当综艺收视率上去后,自然推动广告位和赞助商的价格的上涨。2013年,《爸爸去哪儿》刚播出的时候,其冠名费仅有2800万,当节目节目火遍大江南北后,2014年开播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冠名费突破了3.1亿!足足涨了10倍之多。
4、假日扶贫
当人们在城市里经历着日复一日繁重的工作,许多人选择回归自然,在假日里到乡村山间感受大自然的宁静,正应如此,在假日旅游的带动下,扶贫工作成借着假日经济的东风顺势发展。
自中国提高贫困线标准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下降到2014年的7017万,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到2020年的时候,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扶贫问题上,旅游扶贫被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列为“头等大事,按照其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283亿元,同比增长13%,相当于为全省6646万农民人均增收贡献403元;全省共有509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退出,占全省3769个退出贫困村的13.5%;带动3.7万户12.6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占全省108.5万脱贫人口的11.6%。
发展乡村扶贫旅游,解决了乡村的发展问题,完善乡村的公共基础建设,解决了农村人口的生活就业难题,让农村从被动的扶贫到主动的脱贫,提高了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满足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又满足了游客的需要,从而吸引游客前来。以南充市仪陇县琳琅村朱德故居景区来说,景区的建设并未迁离当地农民,而是选择与当地农户共建共享、共生共融、共抓共管的发展方式,让村民生活在景区里,生活在自己的家里,既保持了景区原滋原味的乡村风格,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朱德故里景区管理局副局长邓成功说:“景区带村”着力改善了核心区内1605户5385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6年核心景区村民人均纯收入12051元,比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001元,这里的村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脱贫。
可以见得,通过假日旅游的方式带动乡村扶贫工作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既满足了游客的需要,又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二)假日经济中被忽视的问题
固然,假日经济解决了居民消费力不足的问题,刺激内需得使市场回暖,但凡事皆有两面性,在巨大的消费市场增长下也带来了众多问题。
1、环境代价
民众在假日里“一窝蜂”似的,不约而同地涌向各个景区。民众的物质生活虽然是提高了,但个人的素质发展却并未跟上,除了带来的经济效益外,还有遍地的垃圾。
被誉为中国“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选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但,如此纯澈空灵的地方,却变成了垃圾池。游客无视景区内的垃圾桶,将穿过的鞋套随处丢弃。据环卫工人介绍,为了清理这些垃圾,他们从早上6点开园起工作,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不间断地工作13-14个小时。在巅峰时期,一天甚至能清理出12吨垃圾!并且,游客恣意下湖拍照,阻碍了盐湖里的卤水结晶,本应空无一物的盐湖出现了一个个的黑泥洞。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年保玉则景区从2018年4月10日起停止对外接待; 为了减少旅游活动对于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维护湖区周边生态系统,2018年5月起,青海湖鸟岛景区和沙岛景区已停止对外营业。
也许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治理的成本,比假日经济所带来的收益还要高。我们也应该反思,假日经济背后被忽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治理也是治标不治本,景区的过度开发,让那些美好的堕入尘世的污泥。我所希望的是能对自然生态景区的开发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放弃部分景区收入的短期利益,着眼于长久的自然和文化遗传的保护。
2、服务欠缺
许多景区的设施并不完善,本来假日的游山玩水成了看人山人海,游客完全是相互挤着推着一步步挪动。更别说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现象屡禁不止,景区将游客作为待宰的羊,无论是三亚天价扇贝、青岛天价虾、还是黑龙江雪乡的天价菜单等等,为了出行放松心情不成,反而给心里添堵。
3、资源浪费
每逢节假日,都会看到各地的高速公路堵车的新闻。假日时本身车流量过大,而收费站排队缴费使得车辆流通的速度放缓,所以家驹了堵车。就算是国务院在2012年出台《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让多数的车辆不需要收取过路费,。尽管如此,堵车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了堵车。因为不收取过路费,更多的出行者选择自驾,导致越来越塞。无论是塞车过程中所浪费的时间还是引擎空转消耗的油,均不是一笔小数目。据统计,在堵车情况下,车辆怠速每3分钟相当于行驶1公里,以每辆车平均油耗每百公里8升计算,则每3分钟的停车油耗为0.08升。就算是只堵了半个小时,每辆车所浪费的油量都要0.8升了,成千上万的车辆加起来更是恐怖。
4、劳逸结合的适得其反
在平时工作劳累之久,民众选择出现放松身心,但所遇到的人山人海,欺客宰客,堵车等等,无一不让出行事与愿违,出游的巨额花费支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劳逸结合成了一句没有实际作用的空口号,在假日里各种事被折腾了几天,身心俱疲的过度消耗,未能有效放松,从一个疲劳的状态到另一个繁重的岗位,又怎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呢?
假日出行看似劳逸结合,实则适得其反,高消耗所带来的低回报没能让大部分人有所警醒和反思,每到节假日还是趋之若鹜地奔赴各景区,还是听闻各地堵车宰客的新闻。
三、如何正确对待假日经济
(一)政府方面
1、正确调控引导
从政府方面来讲,,依靠假日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面对堵车、景区拥堵等情况的出现,应加大对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的供给量,加强对景区的管理调控,完善公共设施,增强运营管理能力,更加合理的分配资源,满足居民假日消费需求。对于民众,政府应更加重视素质教育提升,与景区和旅行社合作引导游客,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重点提示,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诙谐幽默的形式解读展示文明标语,从“禁止踩踏草地“发展到“别碰我,小草也怕疼“草地青青,脚步轻轻”,而这一类的标语也是已经没法吸引游客的目光,前段时间的“我美我不踩“、”我帅我不乱丢”这类的新式标语,这类标语不但诙谐幽默,而且传达效果更显著,让不同层次的游客都能欣然接受。
对节假日应改善思维,重新进行定义推广,将重心放在节日而非假日,营造传统节日气氛,借此机会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传统节日更深处的内涵,更加突显文化价值,在把文化价值发扬成商业经济价值。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机,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带领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2、合理利用假日经济
对假日经济的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只重视眼前的利益。避免对景区的过度开发,加强保护,景区产生的垃圾废品应运离或者以合适的方式处理,限制游客人数,停止或减少对景区的过度商业化发展以保证原始风貌,增加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在当前来说,景区提供的服务还是过于单一,甚至雷同,有句话是“中国所有的景区都是义乌的儿子”,虽然是不同的景点,但相同的是义乌的小商品。所谓的“特产”、手工艺品并不是在此“土生土长”,这也是过度商业化的现象。虽然熊猫是四川的名片之一,但出现只要是四川的景区都会出售熊猫周边的小商品,或许这个景区跟熊猫沾不上一点边。所以在景区应该打出自己的特色,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地方,并合理发扬,把握好商业化的度。
假日经济的出现虽然是为了拉动内需,但是探究根本应该是为人民谋福祉,应努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当不用过度依赖假日经济的刺激时,节假日消费就没那么重要了。
(二)民众方面
1、树立正确消费观
民众要理性地消费,避免盲从随大流地到景区。面对商家的宣传促销也要也要三思,避免冲动消费,落入商家的“老瓶装新酒”的陷阱,购买前货比三家,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和商品是否只是噱头而无实际的折扣。在自己的经济实力之内适度消费,提高个人修养,对分期付款等预支消费模式要理性看待,不要在节假日过足了“剁手买买买”瘾了而代价却是非假日期间不得不节衣缩食地“吃土”,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将导致整体消费结构的失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消费方式是非常短浅和盲目的。
2、选择多样休闲方式
如果说假日旅游的意义是为了放松自己,享受生活。那当假日旅游让人身心俱疲的话,为什么还要假日出行呢?何不选择其他的方式度过假期,在闲暇时间与朋友聚聚,或是陪陪家人,与家人多多相处。从“出行”转变为“回家”,节假日也是回家探亲访友的最佳时机。
人们热衷于追寻的“诗与远方”也许并不在远方而在眼下,让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看看买来就被束之高阁的书籍,体味慢生活的节奏,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休闲的方法各式各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自己得到休养。
民众应该明白并不是为了出行而出行,当假日出行方式的变化,假日经济应该向理性思考发展时,当人们的假日消费行为更趋向理性,假日消费心态更趋平和时,假期生活方式的就会更加地多元化。
参 考 文 献
[1]胡旭. 引导假日经济的理性“转向”[N]. 安徽日报,2018-10-11(009).
[2]张熙惟.宋代休假之制与节假文化[J].人民论坛,2018(27):142-144.
[3]殷强. 端午过后的假日经济冷思考[N]. 中国县域经济报,2017-06-01(003).
[4]林昱君.浅谈“假日经济”对我国消费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5(22):32.
[5]本刊编辑部.假日经济的冷思考[J].现代商业,2015(28):1.
[6]刘福生,“假日经济”,被忽视的成本与代价.20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