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一、中国工程企业国际化定义
二、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现状
(一)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历程及现状
1. 起步阶段(1978年—1982年)
2. 稳步发展阶段(1983—1989年)
3.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二) 近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1. 业务逆势上扬,规模继续扩大,保持较快增长
2. 项目大型化趋势更为明显
3. 传统市场继续巩固,新市场闪现亮点
4. 交通运输异军突起,房建、电力仍为重点行业
5. 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6. 项目由传统的施工承包逐步向更高端的业务模式发展
7. 企业格局发生变化
三、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2.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二)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分析
1.国际工程市场环境
2.国际工程市场主要风险
3.国际工程市场预测
四、中国工程企业SWOT分析
(一)中国工程企业SWOT分析
1.优势(S)
2.劣势(W)
3.机会(O)
4.威胁(T)
五、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战略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
(二)战略目标
1.提升企业整体水平,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2.实现企业海外市场合理布局
3.发挥企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4.实现国际工程模式创新和升级
5.带动其他产业“走出去”
6.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7.完善内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8.加强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三)区域市场战略
(四)业务发展战略
1. 低成本进市场、高品质促营销
2. 以工程咨询为先导,带动工程总承包
3. 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
4. 以对外承包工程带动国际贸易
5. 加强对市场和项目的研究,结合自身优势,适时、稳妥进行海外投资
(五)企业经营战略
1.培养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
2.加强企业管理、履约能力
3.创建多种合作模式
4.实现属地化管理
5.实现多元化经营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大,中国工程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随着企业自身实力的逐步增强,为开拓市场领域、寻求国际合作、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许多企业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纷纷走出国门,投身国际工程市场。相对于欧美等大型跨国公司,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起步较晚,企业管理水平、国际人才储备、企业信息化管理、国际工程经验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走出去”、以怎样的战略“走出去”成为企业能否在海外成功的关键,本文将结合国际市场环境、趋势特点等方面,从战略目标、竞争力、市场选择、业务发展等方面浅析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战略。
【关键词】:
中国工程企业 走出去 战略
【正文】:
一、中国工程企业国际化定义
国际化,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直接联系的过程,企业国际化是双向的,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活动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与外国企业的合资合作经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分公司等;外向国际化主要包括出口、许可贸易、国际分包工程、合同安排、合资、合作经营、独资、国际战略联盟等外国市场进人方式。
中国企业国际化,是指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的过程,是企业发展跨国界经营活动的过程,这些经营活动的内容囊括了商品、服务、技术、资本、管理技能等一切经营要素的跨国界的交换和转移活动。
中国工程企业国际化,是指由早期的单纯技术输出和工程设计输出,发展到工程建设总承包EPC、PMC管理输出模式乃至BOT及其衍生模式,中国工程企业积极主动地以劳务输出、设计及专利输出的形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进行海外EPC、BOT、PMC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目前阶段,我国的工程企业国际经营的主要方式,已经从单纯的劳务或技术输出,脱离了简单的贸易模式,转向技术、管理、资本输出相结合的模式。
二、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现状
(一)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历程及现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政府、企业以及理论界的共识。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建筑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起步阶段(1978年—1982年)
业务范围涉及45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领域主要为房屋建筑和道路工程,项目的规模较小,承揽方式以分包和承包施工为主。
2. 稳步发展阶段(1983—1989年)
业务范围拓展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领域更加广泛,除房建、路桥等土建工程外,对外承包工程开始承揽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如电站等,对外劳务合作领域涉及土建、建材、纺织、电子、农业、渔业等行业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3.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在国家“走出去”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及时调整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恢复中东、开拓欧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与此同时,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承揽和实施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业务领域广泛,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步入快速增长时期。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对外工程承包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整体业务规模、单笔项目金额、经营涉及的领域、项目覆盖的国别地区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不少企业在海外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表1 200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项目
(单位:万美元)
排序 国家 项目名称 合同额 承揽单位
1 委内瑞拉 第纳科-阿纳科铁路项目 750000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2 伊朗 Hormuz炼厂EPC项目 731224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3 印度 印度WCPL6x600MW燃煤电站 270800 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
4 伊朗 海上采油钻井平台等项目 220000 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 博茨瓦纳 玛玛布拉2*660MW项目 195600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 沙特阿拉伯 沙特麦加轻轨项目 177000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7 菲律宾 菲律宾输电网投资建设项目 158000 国家电网公司
8 沙特阿拉伯 沙特拉比格2*660MW电站 137300 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
9 越南 越南永新2*622MW项目二期 126471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 印度 印度电信 1180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 利比亚 班加西苏卢格5000套住房 105000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结合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主要采取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方式,承包形式从最初的只能实施经援项目、开展劳务输出和分包,发展到能承接工程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及融资总承包、BOT、PPP等多种形式,项目的规模逐渐增大、技术含量逐渐增加。承包工程项目也从最初涉足的房建、修路等单纯土木建设逐步发展到冶金、石化、地铁、机场、通讯、水电、矿山建设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环保、航空航天及和平利用核能等高科技领域。承包工程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国家逐渐走向美洲、欧洲发达国家建筑市场。但同时,中国公司的融资能力、融资渠道、融资条件、管理水平和中国的工程技术标准、机械设备性能被东道国认可度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不少企业还在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进行低层次的竞争和发展。
(二)近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特点与趋势
1. 业务逆势上扬,规模继续扩大,保持较快增长
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在此前高增长的基础上,各项指标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延续了近10年来业务迅猛发展的势头。业务规模与“九五计划”末的2000年相比,完成营业额增长了8.27倍,年均增长28.1%;新签合同额增长了9.77倍,年均增长30.2%。
图1:2001-200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统计
2. 项目大型化趋势更为明显
2009年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40个,较上年同期增加了93个,合计金额1017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240个,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5个,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电站、房屋建筑以及石油化工领域。
3. 传统市场继续巩固,新市场闪现亮点
从完成营业额看,2009年,亚洲和非洲地区分别占51.2%和36.2%,两大洲营业额占营业总额的比例由2008年的86%继续上升到87.4%。其中在阿尔及利亚和印度两国完成营业额均近60亿美元。从新签合同额看,伊朗和委内瑞拉分别以114亿美元和96亿美元位居前两位,成为引人注目的新兴市场,超过了2008年排名在前列的印度、利比亚、安哥拉等国市场。共有36个国家地区新签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89个;完成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21个,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81个。
4. 交通运输异军突起,房建、电力仍为重点行业
从2009年新签合同额分布来看,交通运输、电力工业和石油化工所占份额明显上升,房屋建筑业的份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几大行业领域所占比重的差异缩小,分布更趋均匀。交通运输业较2008年上升8.3%,占据23.6%的份额,取代房屋建筑业位列第一。房屋建筑业和电力工业分别以19.7%和18.4%位居第二和第三位。
图2:2008、200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对比
5. 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2000年—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年均增速为50.9%,比同期19.1%的货物贸易整体出口增速快31.8%。随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领域从传统的房建、修路等劳动密集型工程,逐步扩展到轨道交通、电子通讯、电力和石化等资金技术密集领域,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的作用日益显著,对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且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6. 项目由传统的施工承包逐步向更高端的业务模式发展
随着行业内在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承包工程项目的利润也在逐步降低,同时项目实施的风险越来越多地向承包商转移,传统的竞争性投标产生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大。为此,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正逐步调整经营战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业务升级,在不断提高施工承包水平的基础上,开拓高端业务领域。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BOT、PPP等带有投资性质的业务模式,探索产业升级的路径,加快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投资相结合的步伐,不再困守在成本竞争的模式中。
7. 企业格局发生变化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经过多年的时间,企业格局已悄然发生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能清醒地认识形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建立起国际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努力搭建中国资本和技术的海外运营平台,在政府政策导向的支持下,努力建立真正的跨国公司;第二类企业,原来市场份额不大,主要依靠中国政府项目支持,在一定时期内惯性发展,但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考验与风险,呈逐步下滑趋势;第三类企业,自身没有发展潜力,又得不到政府项目的支持,很可能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三、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下,各国政府在纷纷出台一定数额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也从改善投资环境、加大税收优惠和畅通外汇渠道等多个方面调整相关政策。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消退,各国在金融危机中一系列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的效果将逐渐显现,为未来五年全球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同时,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触底反弹,国际油价也稳中有升,部分国家出口贸易额也有所增加,消费需求已经日渐恢复。世界一些权威机构对未来五年全球整体经济走势作出了预测,纷纷认为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将缓慢复苏,但也有二次衰退的可能。
与此同时,经济受到的巨大冲击也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有些国家政府推出了限制国外投资者的措施,市场壁垒有所增加。
2.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我国政府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业务发展,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对外投资,相继出台了《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对外承包工程资格管理办法》、《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同时,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提升,“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的信任,“中国制造”已逐渐显现优势。 浅析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战略(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