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国有企业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公司制改制。但是在公司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效能问题。目前我国国有公司的治理机制主要存在内部人控制、股东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不能有效行使决策权、监督机制失效和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公司的效益。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公司内部治理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简要的概述,然后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独立经营权
【正文】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公司治理日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曾任世界银行行长的吉姆•沃尔芬森说过:“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就像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至关重要。”可见,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协调公司内部各方利益,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决定企业运作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条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有利于减少公司的代理成本,加强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竞争能力,改进公司绩效,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银行企业关系,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公司治理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不仅直接决定着企业自身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不断拓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不仅关系着企业自身的成败,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特别是法学界对公司治理机制问题也特别关注,新《公司法》指出了公司治理机制的许多问题,并且作出了许多新的法律规定,其目的也都是为了规范我国公司的运行及管理,以充分保护公众投资者、债权人等公司相关者的利益,以使我国公司实务界达到更高效、更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然而从现实来看,进行公司制改造形成的国有企业的效益仍然不理想,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因此本文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改善建议,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及公司治理理论都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二)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简要的概述,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相应的解决和完善对策,以促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第四部分以陕西榆林移动分公司为例进行案例的分析论证。
一、公司治理结构概述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
1.所有权与经营权职能分离
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一方面源于股份公司股权的分散性,这种分散使其不允许任何股东凭借有限的所有权而独揽企业的管理大权;另一方面复杂的、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工作并非所有者均能胜任的,这就要求所有者将公司的经营权让渡给经理人员代理行使,使其具有日常经营的控制权力。实现两权分离后的股东享有企业分配的红利,并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但是除了极个别有关公司组织形式的决策外,如破产、购并等,股东无权过问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
2.激励与约束机制
股东会与董事会及经理人员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由于代理人(经营者)与委托人(所有者)的效用函数不一致,就会在信息不对称和合同不完全条件下出现代理人违背、侵犯委托人利益的问题,即“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委托者即公司的股东会有必要通过各种监督和约束手段,防止出现代理人违背、侵犯委托人利益的情况出现。
3.科学合理的企业家选拔机制
衡量企业治理结构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其能否将有才能的企业家选入决策层。“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才能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地位和作用正日益获得社会的承认。企业家能够以‘改革和创新生产的方式’,开辟新市场并创造利润”。为了保证一个优秀的候选人(指管理者)而不是一个鳖脚的候选人获得对公司法人的控制权,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家选拔机制。
二、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主要有:在中国,由于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滞后,国有企业对外部资金不断扩大的需求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方式来实现,企业资产负债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1980年的18.3%急剧上升到了2010年的60%左右。此后,再度上升,2008年为65.29%,2009年为65.09%,2010年为64.4%。而同期美国和英国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在35%-45%之间,德国60%左右,日本由高速增长时期的70%,下降到现在的60%左右。从股权构成来看,中国国有企业股权主要由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和职工股四部分构成,缺少像英美等国的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使得在股权高度集中于国有股的情况下,出现了国有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在产权上趋于“超弱控制”,行政上趋于“超强控制”的现象,致使国有企业治理效率低下。
简言之,中国国有企业现阶段资本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负债水平偏高,股权过于集中,股权结构安排不合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历程、债务形成机制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可以说这是中国在转型时期新旧体制因素相冲突的综合性经济现象的集中反映。但是这种资本结构失衡的更深层次原因却在于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扭曲,表现为现行体制(如企业、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障体制)、国家政策、市场机制、内部治理机制等与市场经济和企业目标不匹配。 浅谈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