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经营的现状、环境分析、SWOT分析和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从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优势入手,探讨当前国内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趋势,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关于提升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并设计一个可行的竞争战略或形成竞争优势的路径。
【关键词】:民营经济;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前景;对策;竞争战略
【正文】: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钻石体系”理论,以此来分析研究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1)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四种。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天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为主的初级生产要素,在资本、企业家等高级专业生产要素上还比较薄弱。产业竞争力提升必须依赖专业生产要素,因此,汽车零部件产业生产要素同时面临着升级的机遇和挑战。(2)需求条件。中国汽车市场具有“发展快、容量大、多层次、易进入”四大特征,我们的战略机遇在于可以选择“以中低端普及型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的市场定位,利用现有的技术,开发价廉物美的实用型汽车,占领适合自主发展的市场空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市场“需求条件”这个要素上,充分显示我国具有明显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与相关材料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而我国与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等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这个要素上也具有相当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观点来看,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重要性在于能给企业提供不断创新的原动力,会促使企业彼此竞相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流程。可以说,本国市场竞争者越强,企业国际化的成功机会越大。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外资、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多种资本的同业竞争,加剧了市场竞争态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同业竞争”这个要素上,充分显示了具有“创造与持续发展产业竞争优势”的动力。
第一章、 我国民营汽车零配件企业经营现状
在中国汽车业以及汽配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汽配产业的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据统计,2010年中国汽配工业总产值已达1.6万亿元,而业内专家预测2011年中国配件市场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增长20%左右。而国内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的配件企业是民营企业,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9年的统计,规模零部件生产企业超过了8000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集中于浙江、上海等地区,其业务涵盖发动机部件及零件、底盘部件及零件、汽车电子电器部件及零件、车身内外饰部件及零件、以及通用件等主要以机械加工为主的部件,这其中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较差。近年来,在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汽车零部件出现了高速发展形势,但由于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我国民营汽车零部件的基础仍然较差,表现在:一是规模经济尚未完全形成,满足汽车生产高速发展的需要甚感紧张;二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品还十分薄弱,除音响系统外,汽车专用IC、高档传感器、微处理器基本上处于空白,不得不依赖进口;三是铝、镁、钛等轻金属和塑料为基础的复合材料还应用甚少。
2.投入不足。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零部件投资历来排不上队,不得不列入整车项目,所以零部件投资统计不全,但与国外相比投资不足却是明显的。“七五”时期开始重视,“八五”、“九五”列为重点,但投资比重始终偏低。
3.产品开发能力弱。长期以来,我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的主导权在整车厂,零部件厂只是制造,合资企业更是这样。配套供应商没有产品开发权,这与全球采购趋势是不吻合的。一些新的专业化零部件商正在改变着这种状况。不解决这个问题,汽车制造厂就无法发展自己的产品开发能力。目前,汽车零部件的开发正在由汽车整车厂转向汽车零部件厂。
4.品牌知名度低。我国零部件自主品牌近几年无论在技术、工艺、质量、市场份额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本土零部件制造商同跨国公司的零部件品牌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规模、技术含量、知名度差距明显;二是自主品牌少。 我国民营汽车零配件企业竞争战略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