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为指导,通过对资产减值的综述,与旧会计准则的比较,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在执行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阐述。资产减值新准则的颁布实施,完善和弥补了旧准则的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抑制现有一些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进行操控利润、粉饰报表的行为,使企业更真实、稳健地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明确实施会计准则体系是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会计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产减值、新旧制度比较、影响、执行难点
【正文】: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会计准则》体系,实施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会计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做一简析。
一、资产减值综述
(一)资产减值概述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他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带来的经济利低于其账面价值,该项资产就不能予以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确认,否则将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也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其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当企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回收金额。
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由于有关资产特征不同,其减值会计处理有所差别,所使用的具体准则不尽相同。资产减值准则主要规范了企业非流动性资产的减值会计处理问题。
资产减值准则重点解决了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处理、商誉减值的处理问题。
(二)资产可回收金额的计量
1.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的基本方法
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可回收金额,然后将所估计的资产可回收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相比较,以确定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以及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确认减值损失。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来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如果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估计,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
应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俩者之间较高者来确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因此,要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需要同时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但是在下列情况下,可以有列外或者做特殊考虑:
(1)资产的公与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2)没有确凿证据或理由表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显著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可以将资产的公允价值间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视作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3)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无法估计,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回收金额。
2.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估计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资产被出售或处置时可以收回的净现金收入。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处置费用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资产处置的增量成本。
在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按一下顺序进行: 浅析资产减值准则(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