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下,民办教育获得了新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受内外条件的制约,当前民办高校的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民办学校;筹资;投资多元化;校企结合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80年代,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队伍迅速壮大起来。据教育部统计,2006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78所,在校生13379万人,占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77%,民办教育从注重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进入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民办高校由于办学起点低,先期投入少,资金短缺已经成了制约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经费是自筹,国家并无经费支持,其主要来源是学费,还有赞助或捐赠及贷款。融资渠道尚不够畅通,筹资方式缺乏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为此,对民办高校的投融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使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民办高校筹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成功的资金筹集与运作是民办高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要创设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必须要有稳定、足额、持续的资金投入。然而,受内外条件的制约,融资难是民办高校遇到的共同难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一)办学经费渠道单一而且不稳定
我国民办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2000年所占比例约为84.9%,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其他分担成本的比例很少,如民办高校自身分担的成本——校办产业及服务收入,只占1%。这也表明家庭及个人在民办高等教育中分担的成本占了绝对主导地位[1]。另据邬大光博士的调研,在被调研的39所民办高校中,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100%的有14所,占90%的有9所,占80%的有8所,三项合计31所,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0%;其中获得政府资助的仅有8所,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20%,且资助数额极为有限[2]。这也表明,我国目前的大部分民办高校靠学费支撑办学,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单一,除了单一的学费收入外,捐赠收入又不稳定。捐赠收入不稳定,首先要看民办高校管理层的社交关系,只有社交关系好的,才可以取得更多的捐赠。公办的高校由于创办的时间长,拥有许多已经发达的校友,捐赠收入可以作为其资金筹集的一个补充,民办高校创办的时间短,这方面就没有公办高校有优势;其次,要看捐赠者的态度,捐多捐少由他定,什么时候捐也由他定。还有服务收入、政府资助等其它收入又来源甚少。这也是我国民办高校办学资金匮乏的重要原因。
(二)融资渠道单一,并且手续费昂贵
这是我国民办高校投融资陷入困境的另一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融资集中在银行贷款上,它与学生缴纳的学杂费、投资者的投入并列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前三位。银行贷款审批非常严格,贷款额度小。就贷款的期限来看,民办高校获得的多是一年的短期贷款,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只有少量的中期贷款,基本上没有长期贷款;就贷款形式而言,主要是担保贷款(其中主要是保证贷款和质押贷款),基本上没有信用贷款;就贷款种类看,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只有不多的用于校舍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这样的贷款使得民办高校为了保证资金流,不得不用很大的力量去跑贷款,以便以新还旧或增加贷款量,而每贷一笔款都需要提供担保或保证,都需要与银行人员联络感情,从而增加了财务费用。然而,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也仅限于此。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校惯用的或我国企业界惯用的其他融资手段,如信用贷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资产证券化、投资实业、融资租赁以及投资基金的设立与运作,等等,尽管有的已在公立大学得到广泛应用(如信誉贷款、融资租赁等),但在民办高校中所起作用很小,甚至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二、民办高校筹资困境的成因
(一)现行法规政策限制了民办高校筹资渠道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筹措渠道单一化,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捐赠法规与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社会捐赠在民办高校中微不足道。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私立大学不同,社会捐赠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收入中微不足道。这固然与我国社会力量的不成熟有关,更主要的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缺乏捐赠的动力和刺激。在美国,社会捐助成为私立大学经费的重要来源。美国联邦和各州都有较完善的税收制度,随着财产的增多,税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捐赠给非营利性学校的财产和款项可以免税,这对个人财产及资金的投向起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将这部分捐给公益事业,不仅可以获得减免税,还可以获得慈善家的好名声。在我国企业家和公民个人可以将自己的资产全部给子女,而不用考虑纳税。我国虽然鼓励社会组织及个人向教育公益事业捐赠,但对捐赠缺乏激励机制。正因为捐赠法规与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及个人缺乏捐赠动力,学校及公益事业也就没什么机会得到捐赠了。 民办高校筹资问题的探讨(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