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用2007、2008及2009年1-9月份的数据,结合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带给我国汽车业的挑战和机会,全面分析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和合资汽车工业乘用车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
同时,通过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企业环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如汽车需求分析、我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对手分析、环境分析等,从中判断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机会和遇到的挑战及困难。
最后,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要素为顺序发表了个人对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陋见,分析了我国民族品牌汽车工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策略,以及如何形成竞争优势的对策,包括企业自身的,还包括国家政策层面的。同时,对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自主品牌、SWOT分析法、产品技术开发能力
[正文]:
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及其特点
1956年7月14日,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从长春一汽总装线上盛装下线,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此开始起步,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滔滔不息的源头。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自力更生到打开国门,从寻找合资到最后民族自主品牌的逐渐成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诞生、成长到成熟螺旋式的发展历程。
(一)自主造车(1953年-1984年)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而在技术上缺乏应有的实力,中国轿车的鼻祖是中国第一代汽车技术人员和工人东拼西凑,手工敲敲打打造出来的。
与“解放”载货汽车一样,中国汽车工业在诞生伊始就被打上了浓重的时代烙印。起步初期的中国汽车工业按照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也算是高起点了。——因为在当时我们的邻国韩国的汽车工业也几乎是空白。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在社会的政治大潮中随波逐流,飘摇起伏。
1965年,国家出于经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在湖北十堰筹建二汽。但二汽的建立并没有解决经济模式一直给中国汽车工业所带来的制约。到1970年,全国汽车产量才突破10万辆,1980年才突破20万辆。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轿车工业也曾昙花一现,有过短暂的繁荣。1958年,一汽相继生产了“东风”、“红旗”两款轿车。同年,北京汽车制造厂研制的“井冈山”轿车、上海生产的“凤凰”轿车,作为庆祝共和国10周年的礼物而相继面世。但是,轿车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蓬勃起来,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被遏制在襁褓之中。从1958年到1983年,中国轿车用了25年的时间年产量才突破5000辆,用原机械部部长何光远的话来说就是这一段时间的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上只能算是“卡车工业时代”。
不过在1978年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当时的中央政府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汽车工业也因此注入了新的活力。“摸着石头过河”、“技术引进”、“与外国合资经营”等有关汽车发展的新名词也开始见诸于报端,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此迸发出新的热量。考虑到当时民族汽车工业的技术落后,中央政府开始鼓励民族汽车厂商和国外汽车巨头接触。1978年,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墨菲先生来华考察中国的汽车工业。随后,国家开始组团赴德、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考察,并开始商谈合资事宜,中国汽车由此向世界汽车工业敞开了大门。
(二)合资合作(1984年-1997年)
1984年以前,技术、资金、人才等很多发展的瓶颈毫无疑问制约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利用外资来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在此时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有了先行者,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高潮,1985年3月,中德合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大众的成立意味着真正意义的现代汽车工业的开始。同年,南京汽车引入意大利菲亚特的依维柯汽车,广州和法国标志合资项目也成立,桎梏了几十年的轿车工业的能量开始井喷。
在1986年的六届四次人大会议上,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被写进了“七五计划”。到1994年,轿车产量已经超过25万辆,上海大众这个单一轿车生产企业逐渐超越了一汽、二汽,成为中国轿车企业的领头羊。
1987年,国家在缜密研究了中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之后,确定了“三大三小”的总体格局,轿车工业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1990年,中国轿车工业的三大基地进一步调整,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
1994年,是中国汽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虽然其中有很多局限,但是国家开始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中重要的是把汽车和家庭联系起来。家庭轿车市场孕育多年的潜能被无限放大,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轿车激发了强烈的购买能量,渴望拥有一辆自己的轿车不再是遥远梦想,中国轿车工业的春天开始到来。
(三)自主创新(1997年至今)
国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自身的巨大牺牲。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汽车工业一样依赖于合资模式,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带来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缺乏自主的品牌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国内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数掌握在合资企业手中,没有话语权。“拿市场换技术”的传统合资模式开始受到质疑。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企业正是在这样的暗流中涌动,1997年3月,奇瑞公司在安徽成立,成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新生力量,华晨、哈飞、吉利及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企业也相继获得生产和销售轿车的正式许可,自主品牌产销量不断攀升,10多年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夹缝中求生存,并逐渐壮大。从2007年、2008年、2009年1-9月份的销量情况看,奇瑞的销量分别为380817辆、356093辆及337600辆,始终排名在前10强;吉利的销量分别为:219512辆、221823辆及223197辆,一直10名的位置附近徘徊;比亚迪2008年的销量为170882辆,首次进入20强,2009年1-9月销量为290951辆,出人意料地闯入10强。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自主品牌企业奇瑞、比亚迪及吉利在乘用车排名中分列第6、7、10名,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创新企业的前景是值得看好的。
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介绍
波特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四个基本方面的特质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并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这些特质包括:
1.资源与才能要素: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熟练劳动力,以及在某一行业竞争所必需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
2.需求条件:指对某个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国内需求性质。
3.关联和辅助性行业: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行业。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 中国汽车业战略分析与思考(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