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立企业的科技委员会和各专业技术委员会,领导开展科技工作。
(2)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健全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3)建立科技开发创新体系网络,形成公司技术研发部门及项目科研组两级科技创新体系,开展内部创新。
3.大力推广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施工企业重点是通过抓好应用新技术和技术创新成果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应用“四新技术”。
(2)抓住重点项目、关键技术进行技术创新。选择企业最熟悉的领域,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根据开拓市场的需要,开发应用新技术,搞好项目技术调研,有计划有组织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本职,为技术创新献计出力,多做贡献。
4.加快体制创新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充满活力的体制和机制。主要建立起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市场机制和约束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重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齐头并进。
5.保持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在科技发展高新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的时代,竞争环境无时不在发生变化。企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地、更快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企业要努力营造学习气氛,创立学习型组织,是保持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源泉。
(三)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搞好施工总承包
作为施工企业,项目风险的内控关系到企业的存亡。项目风险包括成本风险和品牌风险。要下定决心、真正行动,明确两个重点:一是深化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二是引进和培养“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沟通能力强”的项目班子,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1.做好施工总承包
施工总承包是指由施工总承包单位与业主签订总承包合同,对业主负总责。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方,一定要贯彻落实“总承包总负责”的原则,防止人为分裂自营和分包两种经营模式,彻底消除“以包代管”的错误思想。项目管理要“以我方为中心”,掌握主动权,全力推进进度和验收结算。项目施工管理要切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严格防范安全和质量风险。
2.严控项目成本
建立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实行全方位控制。杜绝新建项目亏损,通过加强管理和索赔争取降低在建项目亏损额。
(1)建立健全投标管理机制,加强投标过程控制和责任追究,投标的成本预算编制要准确,严禁投标报价低于成本价;坚决杜绝为追求多中标而不管效果的行为。
(2)建立项目部控制成本的自我驱动机制,落实经济回报和责任追究,真正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使项目部有动力和有条件控制成本;必须建立项目过程成本核算和成本监督制度,对于违反规章制度和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坚决制止和处理。完善现有项目成本核算方法,使实际的项目核算成果与预算执行的差异分析能成为项目管理决策的依据。
(3)建立健全设备、材料内部市场,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机制,努力降低材料和设备成本,以及拓展对外业务。
(4)结算工作要贯穿整个工程的始终。工程结算质量的好坏和速度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果。做好各种原始资料的积累和充分利用合同内赋予承包商的权利做好增加费用的签证变更工作。
3.强化施工全过程管理
(1)树立“过程决定结果”的管理理念,抓住开工、推进和验收结算等重点环节,在重要环节的结点上,加强内部的协调和与外部的沟通,把细节做精,把每个环节对整个过程的影响考虑周全。
(2)过程管理的关键是执行力的提高,要严格落实有关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培训和指导,着力提高施工企业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的执行力。
(3)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建立长效安全机制,真正重视、管理到位,落实各级责任,有效运行安全保障体系。
4.形成高水平和高满意度的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工作,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体现。施工现场是施工企业的窗口,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与信誉。当前政府、业主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严格,施工企业要明确当前外部对施工管理的要求和内容,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效能和效果。
(1)要将企业的战略、理念、制度传达贯彻到项目部,使项目部员工深刻理解和真正认可,才能在管理上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保证集团战略、理念和制度得到执行和落实。
(2)开展项目班子和核心人员的培训教育,一方面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管理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处理公共关系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要理顺与分包方的关系,与分包方形成利益共同体,研究总承包方利益和分包方利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以及监督管理和服务支持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培育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4)要增强政治敏锐感,大力推进重点项目的施工,确保工程进度,提高施工质量和服务质量,主动和及时解决项目前期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提高顾客满意度。
(四)通过积极有效拓展主业市场和扩大经营规模赢得经营效益
在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市场开拓能力主要表现在资源整合、整体优势发挥程度、市场敏锐性、市场形象建设四个方面:
1.进一步整合外部资源
资源整合能力就是一种竞争能力,谁的整合能力强,谁就能不断地融合出更多的新资源,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强化投标管理,加强国有施工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使整体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整合外部资源中要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通过信息流、资金流,构建与业主、合作单位、分包队伍、供应商的有效供应链。
2.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共赢
国有施工企业要发挥品牌、管理、技术、服务、融资等优势,建立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在加强了国有施工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外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就能有效地发挥出整体优势,实现各施工企业的共赢。
3.树立营销理念,全面拓展市场
施工地域的拓展方面,要在巩固提高本地市场份额的同时,切实处理好巩固本地市场与“走出去”的关系,面向市场制定经营策略,加强市场调查预测,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积极策划省市重点大型项目的投标。
(1)要在巩固提高本地市场份额的同时,加大开拓省内市场步伐。加强与实力强、信誉好的外部企业的合作,在充分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方式承接工程项目。
(2)要加强外地分支机构和外地投标的管理,确保防范风险。
(3)在施工领域的拓展方面,既要全面提升企业资质,又要充分盘活现有资质资源。
4.加强信用建设
支付能力是企业信用的关键,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没有支付能力的企业,不可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国有施工企业要正视资金问题,更要千方百计解决周转资金紧张的问题,努力走出支付能力不足和市场拓展困难恶性循环的怪圈,提高经营效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要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盘活资金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要建立实施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避免和减少坏帐损失。既要加紧追收工程款,又要合理使用工程款,不得随意挪用和扣留,维护企业信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资金支付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
(2)增强诚信意识,树立“先信誉后市场”和“先顾客后利润”的观念。无论是企业还是经营者个人,在市场中遵循诚信经营的原则,才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企业经营者要立志长远发展,杜绝短期行为,决不能因贪图一时之利损长远之计。
(3)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诚信建设,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要认识到“诚信也是竞争力”,“诚信是金,吃亏是福”。要在企业价值观中突出诚信,在企业管理中强化诚信,在工程施工中落实诚信,在制度措施中保证诚信。
广州市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目前是站在企业新一轮发展历程的起点上,有幸去担负这一历史使命,作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珍惜,应该奋发,应该有为。前进的道路必然崎岖,但是,“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通过采取人才强司、科技创新、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和扩大经营规模等发展战略,积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发展的潜力激发出来,广州市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必将迎来辉煌灿烂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迈克尔.A.希特:《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汪家玉:《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加快企业市场化进程》,《施工企业管理》2003年总第176期,第10页。
4.于飞:《关于搞好施工总承包的思考》,《施工企业管理》2004年总第190期,第49页。
广州市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分析(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