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核心,是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根本目是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解决传统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缺陷和弊端。由此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把高校后勤这一块交给社会去办,学校只管教学、科研、育人;学校原有的后勤机构人员逐渐与学校分离,走向社会。这其中,后勤与学校的分离,不是简单的“一走了之”,而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转制过程。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如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已经摸索出一条很有特色的改革道路。在管理体制上,改革是把高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和相应的资源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一般叫后勤公司。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原则,分离出来的后勤人员融入到社会第三产业中。在资产制度上,学校与后勤公司形成甲方、乙方的关系。对学校原来的后勤国有资产盘清登记,明确产权关系,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范分离。学校以签署托管协议的方式将后勤资产无偿或以优惠价租赁给后勤公司使用,后勤公司通过对设备维修或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明确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责任。在这个基础上,后勤公司采用引进、联合、租赁、资产代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和办法,实施后勤资产重组。
二、深化对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
这是高校后勤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后勤理顺和学校关系、真正发展后勤生产力、满足学校办学的原动力。
要解决高校后勤面临的这个主要矛盾,出路只有一条——改革,改革方向是实行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这个含义包括四层意思,一是高校后勤应当进市场,使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使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应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政府引导起宏观调控和扶持作用,社会承担主要是剥离学校办社会的职能,把高校后勤这一经济属性较强的行业回归社会性,恢复其商品的属性和职能,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甩开包袱。三是社会化的高校后勤必需满足高校办学需要,这就是在具有第三产业“服务”的本质职能的同时,必须将“育人”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否则高校后勤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四是社会化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的组织是企业法人化。
现代企业制度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特点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理经营为特征的新型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在高校后勤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我们在看到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依然太慢,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在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
一些同志,包括学校的领导同志和后勤部门的同志,对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仍留恋“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 服务的旧格局,习惯于原有的模式,舍不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长远的眼光;小富即安,害怕动真格。另外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也存在不适应,一些师生员工习惯于享受福利服务,对新体制下的服务方式不适应,也不完全理解。
(二)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不适应
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也反映 在学校和后勤部门的关系上。学校行政性的管理体制与后勤社会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学校 管理部门习惯于对后勤“统、管、包”的工作方式未完全改变,后勤部门乐于“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也未完全转变;在需要投资时,希望后勤社会化;在需要服务时,又希望后勤福利化、无偿化,使高校后勤改革有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后勤在走向社会的同时,如何保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二者之间也会经常出现摩擦和碰撞。
(三)在服务质量和规模效益上的不适应
在现行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下,资源利用率低,运行机制不活,因此服务水平和质量难以提高,师生们对后勤服务也不尽满意。此外,由于后勤的“小而全”状况使后勤自身的发展受到制约,不能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实力,因而约了学校事业的发展,并使学校经济负担越背越重,并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校领导办学的精力,也浪费了本来就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要实现我国高校后勤实体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我们要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建设,提高办学的效益,保障今后高校建设的良性徨发展。不进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就没有出路,将后勤实体的管理体制推向社会,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铁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第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建设的包袱,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改革,它能为高校教育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改革,它能为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挖掘高校后勤实体的展潜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的转变观念,改变传统认识里的思维惯性。在进行改革的中间,我们要充分发挥后勤实体员工的参与主人翁精神,提高自己的管理思想水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相关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方式促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第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在原来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我们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为基本管理形式,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后勤实体必将日益走向市场化,管理方式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市场是社会发展的大熔炉,市场化的动作模式在这项改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管理方式的多校化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必不可少的软件。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来规范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使这项改革深入发展下去。
第三,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后勤管理实体的科学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科学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后勤实体发展的重要保证,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保障。高校后勤管理科学化就是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发展、科学规划、科学约束、科学动作等,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使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能更好、更有效的动作下去。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高校后勤改革不单是教育内部的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新的形势下,认识和把 握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须把它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与高等教育的改 革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总之,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时不我待。关键是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和紧迫感,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新的机制、新的面貌为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三、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社会化改革对策与研究
现代企业制度依托于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从管理模式、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到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激励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