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宗旨,要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与稳定。这是推进改革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机遇意识,克服等待观望的思想。要认识到抓住机遇的重要性,机遇稍纵即逝,丧失机遇就会增加工作难度;改革也是要有成本的,改得越晚成本就越大。要明确改革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看准了,想好了,就要大胆地试。同时在推进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情况不一样,高校集中的城市与高校较少的城市也不一样,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改革模式,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改革现行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长远来讲,后勤要从学校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通过分流与重组,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剥离学校办社会的职能,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的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社会化的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约化,把原来属于事业型、福利化的高校后勤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产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后勤社会化不能只简单地理解成把高校现有的后勤保障体系分解给社会或商业性很强的企业 去经营,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主要是指:在管理体制上,改革由学校直接管理、全包统管的模式,让后勤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分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原则融入社会第三产业中。在资产制度上,明晰后勤资产产权关系和明确资产保值责任,盘清学校后勤的国有资产,明确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和经学校授权的后勤经济实体的资产使用权。高校后勤除少数关系学校事业发展的公益性服务外,其他多数服务实体应广泛吸收各种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这样既可以解决后勤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可减轻国家、学校的经济负担。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建立社会化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体制,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根据后勤工作自身需要,分流校内人员并合理地从劳动力市场吸收经营管理及各种生产、技术、服务人员。
在现阶段,要通过现行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把高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 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各地、各校要分步骤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与法人企业的职权分离,以保证后勤法人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后勤系统规范分离的基础上,在高校集中的城市和其他合适的范围内,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建跨学校的后勤服务集团(公司)并与依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相结合,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承担本地区范围内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形成规模经营,降低服务成本。从高校规范分离出来的后勤服务实体,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并入、托管、联办、连锁、股份等多种方式进入集团。
需要指出的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建后勤服务集团,要坚持政企分开、公平竞争的原则,不是说是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参与管理和干预集团的经营活动,而要按照授权经营、分工监 督进行运作,集团依法自主经营,对后勤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在组建集团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建立有序竞争的机制,逐步放开校园市场,引入社会专业服务公司,在企业间形成公平竞争的局面,避免造成垄断经营,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真正为教学科研及师生服务。
当前,高校后勤改革的重点是学生生活后勤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学生公寓的建设。李岚清同志很早就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要的困难不是师资和教学设施不足,而是学生宿舍等后勤设施的匮乏。要解决此问题,完全靠国家投入,不但在财力上难以适应,校园的场地也不允许过多地挤占。因此,主要出路在于后勤体制的改革,调动社会力量来合作共建学生公寓。 有条件的省、市要把学生公寓建设放到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吸纳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通过改造、新建、购置、租赁、清理等多种途径,加快学生公寓的建设进程,并按社会化的机制对学生公寓进行经营和管理。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抓住学生和教师公寓的建设,就能带动一片。学生进入公寓后,按社会化模式进行管理,其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方式及需求观念会出现新的变化,对学校后勤服务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可以推动学校餐饮、保洁、物业管理等的社会化。
(二) 紧紧依靠当地政府,统筹规划,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高校后勤改革涉及到校内外的各种复杂因素,在改革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可以预料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来推进改革,要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他们的领导和支持。上海高校后勤改革之所以能取得较大进展和在多方面的重大突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目前从全国的情况来看,高校后勤改革尚处在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 阶段,这样就很难促使后勤改革形成规模效应,走向社会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省、市 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理解、支持、参与、指导和协调 ,精心制定适合本地高校实际的改革方案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在高校集中的大城市,可引导联合组建专业化、集约化的后勤服务集团,作为后勤社会化的载体,加快改革进度。总之,要做好统筹规划,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后勤社会化改革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和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稳定 与发展。因此学校党委和行政一定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要把自己学校后勤改革纳入本 地区后勤改革的整体规划,树立大局意识。要对教职工进行深入广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动员,使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后勤职工理解后勤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把政策讲清楚,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同心协力,把改革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和自觉要求。在改革的操作上,既要坚定步伐,又要稳妥细致,保证后勤服务部门的平稳转制。
(三) 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及水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