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更要强化后勤服务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与要求,以确保高等学校的稳定。要规范后勤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确保相互之间的制约与促进关系;例如,要制定食堂饭菜等一些后勤服务项目的市场指导性价格,以保护后勤服务褓、高交与师生之间的利益。
因此,改革后勤管理,消除制约因素,逐步形成与教学相一致的管理和服务层次,以适应并进而推进教学发展,这是当前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课程。
1、管理和服务理念的创新。进行管理和理念创新,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任何管理都是人的管理或者说人的自我管理,因此,无信纸是目标管理、制度管理、参与管理都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二是要确立始终服务教学、科研和师生的服务理念。变后勤“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一切从教学、科研和师生的需求出发,以优质服务促进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发展,从而实现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求效益的目标。”
2、依据教学的发展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层次。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后勤工作不能局限于老一套,这不仅是指研究和积累后勤工作的经验,同时也指后勤管理人员要懂得教学,同时还要研究教学的现状和发展,属于得教学规律,形成后勤工作的实际与教学需求的有机结合。解决好师生的生活问题也是与搞好教学密切相关的方面,培养高质量学生需要引进高水平师资,而引进高水平师资必须为其提供较高的物质待遇和较为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环境的不适应会使教师难以集中精力搞好教学。
3、服务育人,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后勤工作是稳定人心的工作,是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的工作。大学生群体对服务要求的层次和品味要求较高,后勤必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满足特殊消费者和服务对象的需要。如建立营养卫生制度,实行营养配餐,营养师每天对食堂膳食的营养成分进行严格的检测,发现不符合学生健康要求的,则按“缺啥补啥”的原则,以保证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反之,质量不高的服务会使大学生消费资源流失,流向学校周边的餐饮业和商业区,教学秩序等也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鉴于此,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刻不容缓。
4、实施形象战略,提高整体素质。高校后勤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和服务育人意识的缺乏,是制约后勤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看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虽是一项平凡的工作,但后勤人员从事与学生直接接触的非常重要的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后勤服务工作的优劣,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持影响着学生。后勤工作者一定要重视群体形象,要有体意识。要在服务工作中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念和人员形象,以高尚的情操、踏实的工作、热情的态度、模范的品行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感染和启迪。
(四)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努力完善各管理和监控机制
最近几年以来,各高校依照行政管理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分开的原则,重组后勤机构,形成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甲、乙方模式。甲方小机关,代表学校行使协调、监督、检查、管理职能,进行宏观管理;乙方为后勤服务集团,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动作,规范化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剥离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甲、乙双方为经济契约式的关系。
高校后勤服务集团从学校规范剥离后,虽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但目前它仍是学校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学校的关系不仅是甲、乙双方的经济契约关系,而且仍然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为了保证后勤服务集团健康、有序地运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服务;首先要选拔、配备好后勤服务集团的领导班子,强化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建立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其次人充分发挥校董事会、校监事会的管理、检查、监督、领导等作用,还可选拔素质较高的学生代表参加后勤集团的管理、检查与监督。同时,在必要时,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监控信息网络,以全面规范和协调的各项后勤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实现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培雷:《企业改革与制度建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孙 彤:《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于国安:《高校后勤企业管理研究》 2003
4.方彰训,王明举:《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意义、难点及对策》,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5月
5.马琪山:《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意义及作用》甘肃高师学报 2001-4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