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如:万红是一个初二的学生,她与同班的一个男生早恋,成绩直线下降。班主任老师月她到办公室来谈话。在谈话之前,万红就知道老师会与他谈什么了,她的老师在前几天就警告过她:“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对拟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了!”其实,万红的内心世界也非常烦恼:她的成绩在下降,她也不想与一个男生的交往超出普通朋友的关系。可是,她又无力抗拒自己对这份温暖情感的吸引,因为在与他交往的时候,她感受到了他对她的喜欢,这让她好放松,好开心。她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感。班主任的话让她更觉得自己不被接纳的苦恼和得不到帮助的孤独……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由于万红的班主任在与她沟通时,给她的一些典型反应是“不接受”、“不理解”、“不允许”,因此,万红对班主任非常反感,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与班主任交流,并把这段感情发展下去。可见,师生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
1、缺乏“同理心”的师生沟通
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也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沟通的首要条件。同理心是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注1)
同理心有三个要求: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注2)
当一个教师不能或不愿同理时,与学生的沟通也就必然受阻,产生以下的后果:
(1) 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自己时,就会觉得老师并不关心自己,随之会感到很失望,很沮丧,
对老师的信任度会降低,向老师敞开心胸的欲望会很快消失和终止。
(2) 老师对学生没有产生同理心,也就不能真正的接纳学生,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
责和批评,这种出于教师主观意识的“我向信息”的表达会让学生反感和受到伤害,与教师的沟通也就出现了对立。
(3) 当教师不能真正同理他的学生时,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对学生内心
世界中需要得到引导和纠正的地方也就不能产生建设性的帮助。
(4) 一般而言,是教师的主观判断让教师不能对学生产生同理心。对学生基于主观的价值判
断和缺乏了解,也就会给学生提供不合适的教育影响,甚至误导学生。
2、缺乏“表达技巧”的师生沟通
许多教师在“苦口婆心”的对学生说话中耗费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却没有好好反思、研究过教师语言的质量问题。可见,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的技巧。
师生关系中常见的沟通障碍有:
(1) 命令、控制、指挥
这种信息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他(她)的感受、需求或问题并不重要,他(她)必须顺从老师的感受与需要,如:“你上课为什么大声讲话?给我闭嘴!”
(2) 警告、威胁
这种信息与命令、控制、指挥很相似,只是再加上不服从的效果。比如:“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给你的家长,叫你的家长来见我!”
(3) 训诫、说教、说“应该”和“必须”
这种信息的表达,预先设立了立场,使学生感受到与老师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感受到教师在运用老师的权威,导致学生容易对老师产生防卫心。
(4) 过度忠告或建议
这种信息是在向学生证明老师不信赖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中伤、归类、揶揄
“你以为你很聪明吗?不要自以为懂得很多了!”“我就知道你不行!”这样的语言都是属于中伤、揶揄类的沟通障碍。他的后果是让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随之出现反供给的心态。 沟通方式对沟通质量的影响(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