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师只要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满足教师的需要,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并围绕教师如何应用各种沟通方式与学生达成良好人际关系这个问题来进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说明沟通方式对沟通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师生感情、同理心、表达技巧、沟通立场。
【正文】:
在大量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的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相应的兴趣,教师常常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的反对。这样的冲突在学校中每天都在大量的发生。因此,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在师生关系的链条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的互相尊敬、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相反,相当一部分师生因为双方沟通的不畅,长时间在互相埋怨,互相不信任,对对方不满意,继而对自己也充满了失败感,然后共同对教育失去信心。这是一种可悲的事实。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
一、 师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对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
教师在学生这一段的成长过程中,被要求负起一个很大的责任,那就是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渴望,始终保持对教育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而快乐,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沟通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满足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如何沟通,用什么样的品质沟通,决定了教育具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而沟通的品质又决定了师生这种人际关系的品质。学生首先通过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愿意来遵守这个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是否喜欢学习和参与这个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活动。
1、师生感情与教育质量
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教育质量,我们发现在学校中,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种现象也符合通常的人际关系规则。师生交往时,如果教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如:某校有一个班的学生非常捣蛋,在学校里很出名,他们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把一位代课的退休老教师气走,凡是任教这个班的老师都很怕上这个班的课,把他们称为“魔鬼”。这班的学生都很聪明,由于班风影响了学习成绩。到了五年级,除了十几个学生的成绩比较好,其他的成绩都在中下水平。在他们五年级时,学校安排了两个年轻的男老师担任正班主任和副班主任,任教语文和数学,这两位年轻的男教师不负重负,他们先与带头捣蛋的学生交朋友,通过和他们踢足球、打乒乓成为了好朋友,然后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学生越来越喜欢他们,慢慢开始喜欢上他们的课,并接受他们提出的建议,经过一年的努力,整个班的学习风气大有改善,学习成绩有了一个飞跃。小学毕业后,还常常回学校探望这两位老师,并约他们去唱卡拉ok。可见,良好的师生感情对教育质量有多大的影响。
2、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一种教育能力
人际关系是在沟通中建立的。一个人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需要经过一系列技巧性的训练。教师通过掌握这一系列的沟通技巧,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本质——培养学生成才联系起来,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尊重,在与学生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前提下,来有效的开启他们内在的智慧和各种资源。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决定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首先要培养的教育能力。
二、 当前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沟通方式对沟通质量的影响(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