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强迫性劳动。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也不得要求员工在受雇起始时交纳“押金”或寄存身份证件。
3、健康与安全。公司应具备避免各种工业与特定危害的知识,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采取足够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中的危害隐患,尽量防止意外或健康伤害的发生;为所有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干净的浴室、厕所、可饮用的水;洁净安全的宿舍;卫生的食品存储设备等。
4、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公司应尊重所有员工自由组建和参加工会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
5、歧视。公司不得因种族、社会等级、国籍、宗教、身体残疾、性别、性取向、工会会员、政治归属或年龄等而对员工在聘用、报酬、培训机会、升迁、解职或退休等方面有歧视行为;公司不干涉员工行使遵奉信仰和风俗的权利和满足涉及种族、社会阶层、国籍、宗教、残疾、性别、性取向、工会会员和政治从属需要的权利;公司不能允许强迫性、虐待性或剥削性的性侵扰行为,包括姿势、语言和身体的接触。
6、惩戒性措施。公司不得从事或支持体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侮辱。
7、工作时间。公司应遵守适用法律及行业标准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标准工作周不得经常超过48小时,同时,员工每7天至少有一天休息时间。所有加班工作应支付额外津贴,任何情况下每员工每周加班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且所有加班必须是自愿的。
8、工资报酬。公司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并且必须足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以及提供一些可随意支配的收入并以员工方便的形式如现金或支票支付;对工资的扣除不能是惩罚性的,并应保证定期向员工清楚详细地列明工资、待遇构成;应保证不采取纯劳务性质的合约安排或虚假的学徒工制度以规避有关法律所规定的对员工应尽的义务。
9、管理系统。高层管理阶层应根据本标准制定公开透明、各个层面都能了解并实施的符合社会责任与劳工条件的公司政策,要对此进行定期审核;委派专职的资深管理代表具体负责,同时让非管理阶层自选出代表与其沟通;建立并维持适当的程序,证明所选择的供应商与分包商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四)SA8000标准与我国劳动法的异同
对比SA8000和我国《劳动法》的相关条款,笔者发现两者的内容大致相同,SA8000的很多规定甚至低于我国《劳动法》的条款。比如,在工作时间方面,SA8000规定员工一个星期的工作时间不超过48小时,《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SA8000规定在任何情况下每个员工每周加班不得超过12个小时(折合每月48小时),而我国《劳动法》规定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等等。与SA8000有所冲突的,如就业歧视等,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全国未建议统一失业保障体系等原因,以至于许多地区在制订就业政策时,还存在一定的歧视外来劳动者的状况。
虽然SA8000的标准明显低于我国劳动法的法定标准,但在执行方面却远不能达到SA8000的实施效果。这主要是因为:
一方面,《劳动法》遭遇到被视为“透明”之物的尴尬。实际上,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不遵守劳动法,不到劳资矛盾爆发的一天,处于被保障者地位的工人似乎也不愿意利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国际贸易政策分析家邓肯•格林在调查了中国的服装业后说:“中国有很好的劳动法,但是并未得以实施。很多工人不清楚自己有休假的权利、加班要有限制,甚至连劳动合同都一无所知。在很多工厂,工时被无限制地延长;工作环境危机四伏:有毒化学品、火灾隐患、工伤事故处处都有。”
另一方面,SA8000,一个“自愿的生产守则”、一个低于我国劳动法规的标准,却让众多的国内企业忧心忡忡。与《劳动法》不能被一些企业严格遵守不相同的是,SA8000认证将劳动者权利与商业订单相挂钩,通过强调劳动力重要性和劳动者权利的保障,消除中国企业以劳动密集型降低的成本优势,所以,那些依靠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拖欠劳动者工资、克扣劳动者福利、不给劳动者休息等行为都将遭遇到SA8000认证的阻击。如果企业不慎重对待,失去的可能是跨国公司大笔的订单。SAI的检查结果与企业的订单挂钩,因而出口企业对SAI成员与对政府部门态度截然不同。如广州郊外某台资工厂给当地人大代表视察的报告只有4页,而给一家跨国公司的送审报告则长达30多页,工资分配、工时组成等每一个条目都详细列出,旁边还注有“好、一般、差”的等级评定。表面看来,SA8000是对中国企业的额外要求和认证,实际上驱动着各级政府和许多企业更多尊重劳动者,由此带给劳动者的利益是明显的,而那些不讲道德、不讲责任的企业则会遭受失去订单的沉重打击。从这层意义上说,《劳动法》近些年的强力推行并不能全面地保障劳工权益,而SA8000却有力地促进部分企业将劳工权益保障落到了实处。
表面看来,SA8000在某种意义上实施效果优于《劳动法》,是由于SA8000认证将劳动者权利与订单相挂钩,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而积极接受认证,但是笔者认为,SA8000认证的推行与劳动法对劳工权益保障的本质是不同的,之所以出现上述不同的实施效果,其根源是许多地方政府不能在发展地方经济和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找到平衡点。
(五)企业推行SA8000标准的成本
企业要通过SA8000的认证,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投入:
第一方面的成本,是企业为了通过认证需要花费在改善措施上面的成本,这是认证的最大部分的投入。第二方面是准备认证的成本。第三方面是认证的费用,包括申请费用和认证费用。据广东省社科院SA8000课题组组长、国际贸易学专家黎友焕介绍,国内企业要取得认证,必须向国外具有SA8000认证资格的9家认证机构或其代理机构申请,而这些认证机构及其代理机构(通常是香港公司)在我国开展认证经营活动的合法性问题普遍没有解决,造成了国内SA8000的有关认证比较混乱。以一个约300人的普通企业为例,认证公司只需约9000美元认证费用,但他所了解的10多个企业平均花费却都超过了50万元人民币。第四方面的费用,是在认证机构审核后根据改善建议进行改善的费用。例如,健康安全设备的安装或维修费用、支付不足的工资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