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争基础的变化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在资源竞争上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即以国内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等初级资源优势,生产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入世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趋于明朗化、国际化、激烈化。首先,以土地。原材料和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要素参与竞争的企业,其竞争力不会持久,而且,此类中小企业山于技术含量低,对资源的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危及于孙后代;其次,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要求和口际工资水平趋于均衡规律发生作用,我国劳动力价格必然大幅上涨。从长期看劳动力优势不能形成永久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未来的竞争只能建立在以企业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二)竞争对手的变化
长期以来,由于有多项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作为屏障,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并不需要过多地与实力强劲的外国竞争对手拼争。而加入WTO之后,多项关税、配额、投资上限、经营限制以及其他种种排斥外界的障碍逐步降低或清除,这就意味着更多质优价廉的外国产品将更加容易地涌进国门,甚至迅速赢得国内消费者,与中小企业抢夺国内市场份额。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质量上乘的外国商品,如高档纸张、高档葡萄酒、高档家用电器等,将会对国内市场造成仲击,这无疑给本已激烈的买方市场“火上加油”。显然,失去了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保护,即便不出国门,中小企业在原有的竞争对手之外,也不得不直接与国外企业展开空前激烈的面对面的竞争。(注5)
(三)竞争空间的变化
一方面,入世加速了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中小企业逐步迈向国际化,国际贸易空间的增大,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另一方面,加入WTO之后,我国将向世界打开大门,向其他国家让出一部分市场,大量生产型跨国公司将来我国开展经营活动。与之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无论在知名度、规模、市场覆盖率,还是在产品质量、成本、技术先进程度上,都相形见拙;短兵相接,可能造成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的品种和流量缩小,特别是那些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高的行业,一向是发达国家竭力扩张的领域,外资的进入很可能会挤占我国中小企业的业务空间,使之变得较以前狭窄。
(四)竞争规则的变化
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中小企业就置易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必须按照WTO的游戏规则来参与竞争。这不仅要求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必须适用统一的国际多边贸易规则,而且国内市场上现行的竞争规则也将依据WTO的基本原则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与国际上的竞争规则接轨。竞争规则如此重大的变化,在一定时期之内极有可能让中小企业难以适应,陷入被动局面之中。比如,低价竞争在国内司空见惯,但在国际市场上则极易引发反倾销诉讼案。根据WTO竞争规则,一国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价格不能低于国内的生产成本,也不能低于国内的销售价格,否则将被认为是倾销而引起贸易争端。并且在加入WTO过渡期内,国内市场也会有类似的反倾销措施出台,因此以低价销售为主要竞争策略的中小企业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注6)可见,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是一个陌生、动荡、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必须识别、培育其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否则,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的优势主要还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另外在商业、服务业、进出口贸易行业,这几个领域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能力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哪几个具体方面:
1、 成本优势,也就是说生产同样的产品和服务,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成本比别人低,则意味着具有优势。成本优势表现在产品的成本相对低、人力资源的成本相对低,以及国家或地方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上。
2、 产品和服务的优势。中小企业的产品具有产品质量好、售后服务到位等特点。
3、品牌优势,中小企业有独特的品牌和商标,就是竞争力。中小企业创立出的独特品牌往往是其他大型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4、管理优势,有独特而有效的管理能力。中小企业的人员相对较少,中间环节少,效率高。
在这四个方面有管理所表现,这些中小企业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为什么中国一部分的行业中小企业有竞争力?原因在于我们的中小企业宁愿创造出一些专、精、新和优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具有批量小、灵活性强,以及易于从事配套生产的长处。别看企业小,批量小可能是一个优点。灵活性强可能是优点,另外比较容易从事配套生产,也是长处。从这几个方面看,中小企业也可以有竞争力,而且也可以有国际竞争力。
所以我们的中小企业要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雄心,要有这方面的雄心壮志,要有这的目标。先要有走出去的雄心和眼光,要敢于参与国际竞争。既然有了这样的目标,就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面临国家体制、经济政策与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时,仍然存在着种种难解的问题:
1、中小企业的自身劣势: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同大企业抗衡;资信差,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而且融资渠道少、成本高、难度大;产品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
2、受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的体制制约:中小企业自身固有的劣势,决定了多数无法独立地生存,而必须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成为大企业的配套企业或附属企业;中小企业自身在搞“小而全”,盲目追求独立经营,不愿意做配角;地方保护主义成为分属于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分工协作的严重障碍;企业普遍缺乏信用,履约率低,交易成本高,妨碍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
3、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集体、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主体。集体企业封闭性的产权制度,给职工进入或退出造成障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同时,私营企业的家族制度,限制了其向规模较大企业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