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键性预算指标的确定。
在一些关键性预算指标的确定上,公司应考虑未来市场环境的发展,并结合以往历史数据,经过职能部门充分讨论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来确定。预算指标的确定要符合平均先进的原则,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指标太高往往偏离实际,造成难以按期达到预算目标,影响到部门对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指标太低,又会给有的部门留有太多余地,影响到公司总体预算目标的实现。
3、 采用概率预算提高预算值的准确性。
在编制预算时,所涉及的变量,如:报废率、材料损耗率等不确定性的预算项目,在难以准确确定其数值时,可通过估计其发生各种变化的概率,根据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它们可能变动的范围和出现的概率,然后对各变量进行调整,计算期望值,来编制预算。
(四) 建立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流程
公司应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流程和制度,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超预算控制、差异分析到预算调整都应有规范的流程和制度来参照,做到有章可遁。有了规范的预算管理流程和制度,不但可以减小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而且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在执行过程中不符合预算规定的部分,应通过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相应权力的人员审批才能准许发生,明确责任。
(五) 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监控
1、 预算执行信息反馈。
预算反馈不仅仅只是每期编制一份预算差异报告,而是要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提供预算执行的情况信息,在超出预算前就能及时发现信息,反馈给相关领导,并及时加以控制。如:费用预算,最有效的做法是基层部门预算员在处理日常开支申请时,就要进行汇总统计,提供给部门负责人第一手的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以便部门负责人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2、 超预算开支控制与审批。
应建立超预算控制流程,规定不同超支内容、金额来划定不同审批权限。如:属于办公费用内容的,在多少金额以下,负责该部门的副总裁就可以审批,而不是不论事情大小都全部报批到财务副总那里。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控制预算的执行,而且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3、 预算差异分析与评价。
每期预算差异不只是提供一份差异报告,再由部门做出一些解释,而且还要针对具体预算差异,通过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确定出是可控还是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影响,是人为还是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关预算管理机构针对差异因素情况做出相应评价,并将其作为部门业绩考核的依据。对于较大的差异,涉及到要调整预算的,还要按相应流程做出预算调整。
4、 外部控制与自我控制相结合。
在预算控制方面,不但要加强外部控制,而且要提倡自我控制。只有部门自我控制意识提高,才能在部门基层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从而减少后续超预算时还要经财务审核,再到超预算上报审批等程序的运作。整体提高公司预算管理的效率。
(六) 完善预算考核方法,正确区分考核对象。
1、 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
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包括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技术改造预算、生产类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和管理类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大多数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是管理层做出的,有时也可能是生产部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或产出量而做出的设备改进或技术改造投资预算。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是管理层做出的,考核的对象就是管理层(也可以叫做投资中心),而不是使用设备的生产车间;同样,如果设备改造投资是生产部门提出的,考核的对象就是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考核是对预算单位的资本投资回报效率做出的评价,增加对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考核,能督促责任部门提高公司资金使用的效率。
2、 生产成本的考核。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有关问题探讨-以华凯公司预算管理改进为例(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