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族企业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意义的企业组织形态,但在生命周期上却有着“富不过三代”的延续规律。由于我国家族企业的寿命更短,所以为了使其稳定、持续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地壮大,本文针对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家族企业的先天优势及内在缺陷,继而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就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设提出了相关战略。
【关键词】:
家族企业 发展现状 内在缺陷 可持续发展
【正文】:
家族企业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短暂”的企业组织形态。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一种企业形态。在私有制条件下,历史上最早的企业均是家族企业。说它“短暂”,是因为发展至今,家族企业在生命周期上有着“富不过三代”的延续规律。资料显示,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恰好与企业创始人的平均工作年限相同;有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手中,其中有不到2/3的企业能够传到第三代,后者中大约13%的企业能够传出第三代。而中国家族式私营企业的寿命就更短。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家族企业能持续发展下去的并不多。其原因何在?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又在何方?探索这些问题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族企业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一)家族企业的定义:
关于家族企业的定义和特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认为,家族企业是“企业创始人及其最紧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的企业股份,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密切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人员的选拔。”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G. Donnely认为:家族企业是指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且这种两代衔接的结果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利益与企业目标有相互影响的关系。我国著名学者潘必胜则认为:当一个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且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经营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
(二)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
综上所述,尽管学者们对家族企业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大都认同把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作为定义家族企业的关键条件。从产权结构角度分析,企业分为外部产权结构和内部产权结构。外部产权结构特征分为(1)所有权高度集中,原始产权主体界定不清晰;(2)人力资本在企业股权中的安排不足。家族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特征分为(1)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状况;(2)个人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关系。 从企业运行角度分析,家族企业不可能完全按照家族运行的规则,也不可能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规则。下面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
1.企业规模: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但不乏少数大企业
我国家族企业复苏和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暂,大多数家族企业的规模扩张不快,总体上企业规模还是比较小。今天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仍是小型企业,即使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企业规模也还是偏小。当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家族大企业也不鲜见,如太太药业、广东榕泰、天资通股份等一批上市的家族企业都是有名的大型家族企业。
2.资本来源:创业和发展资金基本源于业主家庭或家族
我国家族企业所需的创业资金和发展资金基本上都是自给型的。创业资金基本上是靠业主或者家庭,而且发展资金也基本是靠企业的自我积累。与初创时期的家族企业相比,目前家族企业的资金来源虽然有所变化,但劳动所得和向亲友借款还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这也可从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的一次调查中获知,据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对浙江省120名非公有制代表人士的调配,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原来劳动所得综合平均31.02%;其次是银行贷款,综合平均24.71%;第三是向亲朋好友借款,综合平均19.86%.
3.企业产权:家族成员在股份中占有主导地位。
在2002年,课题组对温州乐清的家族企业进行了调查,在88家企业中,除36家企业的企业主是100%拥有产权外,有52家企业的产权是控股型的。从调查中还可以发现企业主基本持大股,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有17家企业的业主持股50%以上。
4.管理方式:家庭成员在家族企业中居于要位
由中科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共同组织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中小型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中小私营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表现出深厚的家族控制特色。
5.组织结构:有限责任公司占较大份额但名不符实
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的《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中有约1/7实际上一个人投资,登记为何种类型的企业,完全取决于私营企业经营的需要。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的主要法律组织形式,但相当程度上这是私营企业业主逃避年度风险和改变企业自身形象的一种摆设,其本身并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现代特征。一些私营企业设立各种监督制衡机制,并非完全出于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的考虑,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改变企业自身形象,并与外界建立一种相互融通的渠道。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