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用户数增加与网络拥塞的关系,相关专家指出,任何无线网络的容量是由整体网络的无线容量和核心网容量共同构成的,与单个基站设备的容量是两个毫不相关的概念。任何无线系统到达一定的网络利用率之后,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容量以服务更多的用户。而在这一点上,“小灵通”比GSM等网络拥有扩容简单、成本更低的诸多优点。经过技术升级,小灵通每平方公里用户容量最高可达2万到3万。
2、小灵通资费低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小灵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易于接受的资费。对于“小灵通”的资费优势,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认为,首先是得益于“小灵通”设备简单、造价低,不仅比传统固定电话系统低,而且也比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略低;其次,平均每用户的业务收入比传统固定电话有明显提高,有效拉动了整体业务增长;第三,可以充分利用固网自身已有的空闲网络资源,提升了固网的价值,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而且加快了建网速度;第四,在当前的特定形势和市场环境下,小灵通资费低,与固话一样,却具有一定的移动性。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其具备了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市场需求。
3、小灵通业务范围正在扩大
除了利用资费优势争取市场外,“小灵通”还在依靠高速的数据增值业务来进一步增强优势。目前包括西安、昆明、成都等地在内的20多个省份,小灵通增值业务已经试运行,其上网速度达到64K/秒。目前已有上万名用户正体验Mimi拇指信息、电子邮件、无线高速数据上网和短信息等多种增值服务所带来的乐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灵通的定位服务,其精确度超过GSM手机,因此特别适合那些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小孩使用,它可以让用户与亲友之间随时随地保持联络。
“小灵通”虽然已经在市场中逐渐立足,不过市场对于“小灵通”的未来依然抱有种种疑虑,而疑虑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小灵通”的资费优势一旦失去,还会不会有市场;第二就是“小灵通”运营商在获得移动牌照后,还会不会继续发展“小灵通”。对此,专家认为,移动电话资费下调到与小灵通相同的假设是并不成立的,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通信服务,有不同定位。“小灵通”在一定程度上对蜂窝移动通信话务量形成了分流,这也是正常的异质技术竞争的结果,“小灵通”的出现只是给用户多增加了一种通信方式的选择。来自台湾地区的例证也说明了这点———台湾地区是全球移动电话普及率最高的地区,手机的单向收费、GSM用户多等所谓对小灵通发展构成阻力的因素早已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6月,台湾地区的大众电信开通“小灵通”后,至今在手机用户以及语音话务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小灵通”用户数已经突破50万,并且将近20%的业务来源于数据和增值业务。
笔者认为,只要中国电信运营商还有固定电话牌照,小灵通就会一直生存下去,移动牌照和3G不仅不会影响小灵通,还能提高小灵通手机业务的使用率。在未来,“小灵通”仍会有其自身的特定用户群和市场发展空间,两者的业务完全可以共存。
(二)劣势分析
1、形象缺乏感召力,缺乏形象联想,客户不能产生使用联想,也很难有购买冲动。
2、产品包装粗糙,卡通小灵通和"小灵通"标准字都缺乏细节,给人产品低档的不良印象。
3、 传播点散乱,"座机价格"、"时尚"、"健康"之间没有主次,受众记忆也杂乱不清。
4、 宣传策略没有针对性,导致不该接受信息的接受了,该接收信息的信息传播不充分,没有集中火力对目标客户猛攻。
5、 没有对公众明确"小灵通"的产品概念,导致受众将小灵通和GSM电话作比较分析出太多的缺点,而引起客户的排斥。应该明确小灵通是"移动市话"而不是"移动电话",不是取代GSM而是和GSM配合使用。
6、 主要卖点"资费便宜"传播不清,受众缺乏感性认识,许多公众认为GSM已经非常便宜,小灵通也不会便宜到什么地步。而传播语"座机价格"也容易和口语中的手机月租(座机费)混淆。
7、通信行业作为潮流行业,小灵通形象缺乏时代感和潮流性。
三、营销策略
通过分析,我认为虽然小灵通存在一些劣势,但目前济宁小灵通并没用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关键是我们应对措施一定要得力,小灵通的营销策略一定要有所突破,根据以上思路,我设想了一下营销措施:
(一)、利用短信活动为小灵通造势,重树小灵通形象
1、执行概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