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温州金属打火机出口竞争力评价
温州打火机行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企业的奋力拼搏下,生产的金属外壳打火机以质量、价格、品种的优势,迅速占据95%的国内市场份额和70%的国际市场份额,促成日本等国和地区的打火机生产企业相继与温州企业合作,或转来温州定牌生产,使温州打火机声名远播。
关于温州打火机的生产,在温州的普遍说法是这样的。大约1986年前后,温州人包伟光在温州市五马街买到一只日本打火机,他和时任鹿城五金厂厂长的老丈人金朝奎商量,说感觉自己也能做出来,于是就开始钻研打火机。但是打火机虽小,其中有许多细微之处,要仿制它也并非易事。所以,包几乎是屡试屡败。于是老人召集自己的4个女婿加上哥哥金朝松的两个儿子,一起开发。“金家军”东进上海,南下广州,终于在上海师傅的帮助下,以全部积蓄和精力为代价,研制组装出利用电池和变压器点火的电子明火打火机。该打火机因其形状,被俗称为“猫眼”。猫眼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打火机产业开始在温州落脚。于是,以金氏家族为核心,形成了打火机业的最早四家企业。他们分别在麻行僧街瓜棚下、应道观巷、丁字桥巷、八字桥巷。由于初期打火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也很高。在巨额的利润的推动下,不久,他们的邻里也纷纷加入到打火机行业。此后,温州金属打火机业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表1:温州金属打火机产业发展历史简表
发展阶段 开始时间 代表性产品 技术突破 原材料和零配件 销售网络 厂家数量 各阶段特点
1、创始阶段 1987 “猫眼”明火打火机 金氏家族掌握“猫眼”生产技术。 外购、组装 内销 4~8家 打火机业在温落脚
2、成长阶段 1989 防风王4代打火机 开始仿制日本防风第4代打火机。 外购、组装 内销 500来家 企业数量扩张
3、核心竞争力形成阶段 1990 王中王,38打火机 攻克了外壳模具设计、高压陶瓷电子和铂金丝等三个关键性技术难关。 自产高压陶瓷电子和铂金丝替代日本TDK产品。 1991年开始通过华侨销往国外 3000多家 供产销产业链初步形成
4、国际技术转移阶段 1994 产品外观设计日趋多样化 1994年威力与广田合作, 1997年广田的合作扩大至大虎、日丰、胜利、日田5家。温州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温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生产基地 利用国际经销商,销往全世界。 1000多家 依托互联网,各环节配套成龙,集群结构成熟。
5、迎接国际规则挑战阶段 2001 产品外观设计多样化,部分企业产品工艺品化 使用CAD辅助设计系统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 形成关联紧密的相关零配件和原材料配套网络 2001年欧盟CR法案。2003年欧盟反倾销案。 500多家 集群内企业的面临重新洗牌危机。
到2004年底温州市打火机及配件企业约500余家,从业人员约6万多人,年总产值25亿元,年产打火机近6亿只,产品80%出口,占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份额70%。
近年来,温州打火机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招才引智和强化科学管理,产品档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年出口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就有20余家,形成了以"多、快、好、省、畅"为特征的行业优势:品种多,每家打火机生产厂家都有数十个以上品种;设计生产时间快,开发一个新产品从定样、开模、生产到投放市场只需15天,而日本、韩国等国外同类生产厂家则需要80天左右;质量较好,该行业中有28家企业获得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205家企业达到国家检验检疫局出口检验标准,部分商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本低,一个普通打火机至少有28个零部件,而每一个零部件都有专业的工厂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销售渠道通畅,温州有许多侨胞在国外经商,他们为温州建立便捷开阔的营销渠道。
从出口情况看,打火机首次出口香港是在1990年。2001年温州打火机远销到68个国家与地区。表2列出1996-2004年打火机出口额及占全市出口比重情况,出口额呈现上升趋势,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02年因受到欧盟CR法规和反倾销的影响,打火机出口形势颇为严峻,仅比2001年增长0.13%。 此后,由于中国国际市场整体形势较好,出口增长率略有回升,但是在全市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却持续下降。
表2 温州市打火机出口占全市比重(单位:万美元)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出口额 3235 3856 4269 5400 6885 7162 7171 7339 8000
比重(%) 8.51 7.25 6.25 6.56 4.59 3.56 2.72 2.15 1.75
资料来源:温州市外经贸局统计资料(1997-1998年);《温州海关统计》(1999-2004年) 关于提高我国打火机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以温州金属打火机为例(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