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广东省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达14776户,占全省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总数的76.2%,其中新增8576户,占现有户数的58%。到2004年底,已获得外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达27337户,比2003年增加12260户,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58.5亿美元,占全国的32%,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4%,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67.8亿美元,同比增长66.2%。由此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确实已经成为广东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生力军。
(五)科技型民营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约束,高新技术一直由国有大型企业掌握,民营企业难以崭露头脚。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这一状况正在发生大的转变。据最新资料显示,广东省各级科技部门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达5920户,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3000多个,占全省的80%以上。在全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科技型民营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新创办的科技工业园区进园企业几乎100%是民营企业。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型民营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企业运营比作由许多环节构成的一根“链条”,那么这根链条的强度是由其最薄弱的环节所决定的。或者用木桶理论来说:木桶的水位是由它最低的一块木板所决定的。国外的学者曾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将其概括为“局限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至少存在一种局限(否则,企业都可以赚取无限多的利润),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重点放在各种局限上,即把重点放在链条的薄弱环节上,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做什么改进就做什么改进。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以下一些急需克服的颈瓶。
(一)制度颈瓶
1.内部产权结构不合理影响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的资产绝大部分是靠业主投资积累或者是通过亲情关系借贷而来,产权主体带有浓厚的血缘、亲缘色彩,使民营企业经营呈现出典型的家族经营特点,产权结构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单极性。这种一元化的产权结构在民营企业初期具有其它形式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张,这种原始家族式的“创业结构”已成为制约企业换代升级的内在“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排斥外来投资。民营企业本身既无国有企业的积累机制(财政积累),又无国有企业来自政府的贷款,而民营业主又担心别人投资会削弱自己的独占地位而对外排斥资本参股进入,加之对内拒绝在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建立资产关系,导致自我积累的资金不足,阻碍了民营企业有效规模化的发展,削弱了参与一体化市场的开拓竞争能力。
其次,阻碍私营企业的社会化。我国民营企业在这种特殊产权结构和生存环境下生存,其经营分散,经营理念封闭,协作意识差,与其他企业缺乏协调配套,同种产品重复生产,相互争夺市场,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影响经济质量的提高。
(二)管理颈瓶
大多数民营企业实施家族式管理造成管理方式落后。因而民营企业的改组、整合、重组都受到来自业主等方面的抵制和干预,妨碍企业制度的健全和制度化管理的实现。
1.决策机制不科学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是集所有权、经营权、决策权与管理权于一体的大一统体制,这种体制中业主具有独尊的地位,决策缺乏必要的制约和民主,这就使得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同时,我国民营企业的业主大多数是在经济粗放式发展中诞生的,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绝大多数停留在自打自拼的经验上,很少有人懂管理科学和掌握管理艺术,但又无力引进管理技术或不愿引进管理人才,致使民营企业的决策具有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由此导致企业的发展经常是近利型的、短暂型的,而非科学长远和持续型的。
2.用人机制不健全难以吸收优秀的人才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在用人方面受亲情利益高于企业利益的影响,唯亲是用,在经营管理层,主要是家族成员或准家族成员,这不利于人才的引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主中,一部分人小农意识较浓,官本位思想严重,对进入民营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低薪廉用,致使一些技术管理人才纷纷跳槽,并且民营企业本身也受资金短缺、近利因素的影响,只用人才而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人才资源处于一次性消费的不合理的用人机制。从民营企业的现状分析来看,它既不具备外企、跨国集团在薪酬结构、发展空间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国企在福利、职业稳定性方面的强势吸引力,民企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它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体现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优等问题。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民企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头等难题。显然,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企业内部的人才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良性发展的瓶颈。近年来, 造成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例子就能说明此问题。其直接原因是劳工权益的缺失,而更深层的原因是源发性地区制度缺陷——主要是由投资方与地方政府就劳工权益博弈形成的一种现实局面。其次,是企业用人缺人情味,就调查的结果来看,出现“民工荒”的企业一般存在以下的几个特点:一是工资水平比较低,普遍低于既定工资水平,大多一个月包括加班费才七八百块。二是劳动强度大,福利比较差。最后,还还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这些企业的老板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来管理企业,不知道怎样来留住企业的员工。他们往往认为工人就是一种工具,你走了还会有人来做,反正有钱不愁请不到人。这种管理理念导致的一个明显现象就是员工的流动性非常大,通常一个月就换了企业10%左右的员工,因而一年下来全部的员工也就换了一次。能否有效突破这个瓶颈,将关系到民营企业的生死存亡。
3.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的战略实施
传统的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很多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违背以人为本理念的内部文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浓厚的家族式经营色彩,个人独断专行,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诚信危机,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违反游戏规则以至恶性竞争严重;忽视激励,管理层与员工关系疏远,少有感情沟通,缺乏团队凝聚力;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往往是大股东、法人代表、经营者集于一身,民主管理差。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引起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将会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在市场形势变化和经营风险加大时,直接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4. 落后的营销观念影响企业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传统的销售观念都是先从产品开始的,产品问世以后,再拿出去找市场,市场找得怎么样,找市场的水平的高与低,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但你会发现,许多产品问世以后,却找不到市场。这样一来,企业的亏损在所难免。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是这种做法,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产品的功能,而不是其产品市场营销的环境和市场营销的可操作性。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的核心战略是什么。大多数人都狭义地理解“市场营销”就是单纯的广告促销和经销商的连锁加盟。更有甚者,有人还把营销和推销划上等号。引发上述问题的根源,除了经营者对市场营销的狭义理解以外,还有就是一个市场营销的思维方式问题。 有些民营企业家几年前在什么地方,在什么项目上赚到了钱,几年后以为在这个地方,以同样的方式还可以赚到钱。还有的不考虑产品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可操作性,盲目求新,而市场并不是什么创新都接受的。不从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经济规律、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去考虑,而只是盲目追风。很多民营企业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来不及系统思考,满脑子只有利润,结果后来发现自己的资产是越做越少。所以落后的营销观念直接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