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收入差流距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78年,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24,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16—0.18,到2000年6月,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达到0.408,而且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曲线来看,仍呈继续扩大的趋势。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前者是后者的3.11倍(注)。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慢。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
另外,社会阶层分化速度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加快。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及外资经济开始形成,社会成员的群体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也随着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随着经济形式的多样化而进入了一个复合型、多样化的历史进程,并在动力机制、演变轨迹及外在表现形式上产生了一系列本土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阶层分化速度的加快,使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倾向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其感兴趣的事物或主动认识、了解的事物不同,消费心理需求的层次存在有较大差异。现阶段,部分低收入消费者消费心理需求还停留在满足温饱的层次,而部分高收入者则希望通过个性化消费显示自我价值,展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逐步增强。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不同阶层的消费者能够以个人的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和服务,消费者不仅能做出选择,而且还渴望选择。他们的需求更多了,变化也更多了,他们开始制订自己的准则,不惧怕向商家挑战。伴随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而产生的心理上的认同感成为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渐成消费主流。
3.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发展,消费决策时间缩短,消费主动性增强
调查显示,1995年、2000年、2002年、2003年平均每户家庭人口分别为3.50人、3.23人、3.13人、3.04人、3.01人(注),家庭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现阶段家庭模式呈现多样化,家庭结构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
家庭成员获取商品信息的心理需求不断增强,尤其在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上,消费者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这些分析也许不够充分和准确,但消费者却可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减低购买风险和购后后悔感,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寻求心理满足。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发展,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进行广泛决策时所花的时间因两代户家庭日渐减少和家庭人口规模不断缩少而相应缩短,消费主动性、时效性随之增强。
4.预期消费支出增加,消费者存在持币待购心理,致使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偏低,消费市场发展受制约
目前,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政策不断出台,部分消费者担心政策缺乏延续性,虽然收入稳定增长,但仍未敢适度超前消费。部分消费者预期未来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开支会大幅增加,主动减少即期消费。部分消费者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生活比较节俭,习惯于保守性消费,当期收入成为当期消费的最大极限,他们宁愿省吃俭用,也不愿把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来用。部分消费者储蓄意愿过强,他们一旦有了一点收入结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把它们积存起来,以作远期消费,当期消费倾向不足。
低消费高投资是现阶段经济运行的常态。2001-2003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9.8%、58.2%和55.5%,呈逐年下降趋势(注)。 2003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702元,同比增长9.9%,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6511元,同比增长7.9%,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但城乡居民储蓄倾向却显著增强。2003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高达10.3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注)。
(二)居民消费心理变化的社会效应——消费需求不足
1.居民消费心理变化的表现
(1)居民自我意识认同的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比实际所处的社会阶层低,消费错层
消费者的认知是观念性的,具有主观的色彩。现阶段居民自我认同的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比实际所处的社会阶层低,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人偏少,自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较多。发达国家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比例均在55%以上,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55%以上,较高的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均达到70%以上,较低的韩国也达到51%,而这一比例在我国的大城市却仅为46.9%。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公众中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都低于5%,较低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低于3%,较高的韩国为9%,印度为7.5%,而在我国的大城市,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群比例达到了14.6%。
由于居民自我认同的社会阶层较实际所处的社会阶层低,因此购买符合与之相当的群体规范与要求的商品的层次随之降低。
(2)居民对社会保障机制存有忧虑,消费行为受抑制 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兼议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