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林业
主要矛盾:
法律法规不完善
生态补偿不合理
商品林经营矛盾
林权关系模糊
主要对策: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实施森林分类管理
完善林业产权制度
生态建设
矛盾解决
部分矛盾解决不了,阻碍生态建设
图1林业转型理论分析模型
由理论分析模型可看出,从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中间必须要经过一个林业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而只有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逐一解决这些矛盾,特别是有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矛盾,才能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建设,迈向现代林业。否则,将严重阻碍生态建设,导致现代林业难以实现。
(二) 生态保护的博弈分析
在讨论生态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生态林区通常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江河的上游地区),当生态林区遭到破坏时,要求进行生态恢复活动的往往是政府及主要的受益者(如江河的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事实上是两个地区共同享受这一生态林区的生态效益,那么应当由谁来承担生态恢复活动的补偿费呢?从直观上看,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应当由受益者共同承担这一生态补偿费,但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这是由于生态林区的农民,与国家和江河中下游经济发达区对待生态林区所发挥的生态价值认识是不同的,由于这一认识的不同而会使双方对待生态恢复活动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博弈,博弈的结果必然是由国家和下游经济发达区全部承担生态保护补偿费。通过“博弈模型”的分析[3]如下:
假设某一生态林区在经济发展中遭到破坏,对这一结果,当地农民与国家和下游经济发达区的感受程度是不同的。国家和下游经济发达区认为产生很大的负影响,而当地农民则认为影响不大,造成了双方对恢复生态保护不同的态度。国家和下游经济发达区认为,治理环境能够给其带来较大的效益,支付一定的生态保护补偿费只会给其带来较小的损失,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多,投入是值得的。而当地农民则认为,治理环境给其带来的效益不大,支付一定的生态恢复费会给其带来较大的损失,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少,投入是不合算的(因为生态林区的农民还普遍较为困难,还顾不及享受生态效益)。所以,双方对生态保护的态度进行博弈的结果必然是:国家和下游经济发达区承担全部的生态保护补偿费,而当地农民则拒绝承担任何保护生态的费用。
当地农民
保护不保护
7,1 4,5
10,-3 0,0
国家和下游经济发达区保护
不保护
图2生态保护的博弈矩阵
假设某一生态林区的保护给国家和下游经济发达区带来的生态效益为10,给当地农民带来的生态效益为5,而国家和下游经济发达区独自承担生态保护费带来的效益减少为-6,当地农民独自承担保护费带来的效益减少为-8,国家和下游经济发达区承担一半导致的效益减少为-3,当地农民承担一半导致的效益减少为-4。此时,双方各自采取“保护”、“不保护”策略,由支付博弈矩阵可知,这一博弈的均衡结果为:国家和下游经济发达区采取“保护”策略,而当地农民采取“不保护”的策略,对应的支付为(4,5)。因为只有这一策略组合在对方不改变策略时任何一方都没有改变策略的动因。这个博弈矩阵模型表明,双方无论对手怎样去做,自己的选择都将使自己的最大的损失最小化或最小的收益最大化,即实现了“最小最大化”的理性策略。由此可知,在生态保护与农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国家必须采取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必须对农民的损失进行合理的补偿,才能提高农民生态保护的意识。否则,农民将采取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举措,对“自己”的山林进行开发利用。
三、林业转型期的主要矛盾分析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林业转型期生态保护与农民利益的矛盾分析及对策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