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到1999年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1.1%,65岁以上达到7.4%,进入了老龄社会。
一个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的直接原因就是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使得低龄人口减少,从而使得老年人口相对增多;而死亡率下降则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绝对增多。总的来说,我国的老龄化是低生育率下的老龄化,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是计划生育的直接结果。
从全球来看,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而且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表现。但我国人口老龄化却有自身的特点,如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区域差异明显,人口老化与综合国力不相适应。具体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会直接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二是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要引起高度重视。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国情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应对之策:
1、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年人口;
2、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3、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
4、充分发挥社区优势,推进社会化养老步伐;
5、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二)男女比例失调问题
表2 不同年份中国男女性别比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 58060 69458 100818 113368 126583
男性(万) 30082 35652 51943 58238 65355
女性(万) 27978 33806 48875 54949 61228
男女比例 107.5 105.5 106.3 106.6 106.74
注:1953、1964、1982年数据依据《中国人口年鉴1985》得出,1990年数据依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1》得出,2000年数据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从表2来看,中国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不是非常严重,基本上以较为缓慢的速度发展,几次人口普查显示,男女比例基本稳定在105—107之间。如果仅从比例上来看,我国的男女比例失调似乎并不是多大问题,但我国人口基数大,106.74/100就意味着将有4000万左右的男性可能要面临着婚姻困难问题。这一问题将可能极大地影响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在农村部分落后地区,由于生产力低下,许多人生儿防老的期望依然很强烈,这就导致女婴流产、遭遗弃的现象屡屡出现。甚至有的地方,在婴儿出生时,若发现是女婴则就地溺死。另外,超声波扫描仪这一先进医学仪器由于管理漏洞也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副作用。有文章报道,在县级医院,引产手术中97.5%是女婴。有的医疗单位甚至以此作为创收工具。如果这些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话,那么,男女比例失调问题还将会进一步加大。
我国人口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与计划生育这一人口政策有着密切联系,但问题的解决却不能单从人口政策入手,而要牵涉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必须综合考虑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多种因素,采取共同治理的措施。首先,针对生物因素引起的人口性别比失调,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应严格进行管理,加强各项制度的实施力度和惩罚力度,加强相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坚决杜绝通过婴儿性别鉴定的选择性生育现象发生。第二,针对经济因素造成的人口性别比失调,大力加强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逐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形成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新格局,减少由“养儿防老”观念带来的性别比失调。第三,大力进行宣传教育,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念,积极开展关爱女孩活动,提高人口的思想文化素质。
六、中国人口政策的发展趋势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和变化之中,作为影响和指导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人口生育政策也是如此。人口生育政策与其他任何社会经济政策一样,它的稳定具有相对性。因此,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发展和变化是正常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1984年初,中共中央书记处在一次研究人口的会议上指出:“党的政策不能脱离实际。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仍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政策。今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等方面的提高,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完善”。目前,我国的人口政策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尽管如此,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够合理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亟待解决的三个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实施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的战略。对此,《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一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人口规模的既定目标。根据中国人口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把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和解决人口过度老龄化问题综合加以考虑,制定一个合理增长、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的综合人口方案。二是加强对目前人口状况和人口动态的分析研究,为人口控制、人口就业、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等决策提供依据,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为社会各阶层开展信息、教育和交流活动提供机会,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三是加强政府的人口管理职能,明确职责,建立协调管理机制的对策。
在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既定目标的总体战略部署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制度创新”,实施“东稳西降、分层推进”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最高准则,建立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改变某些地方或某些政策规定中的“以数为本”、“以官为本”的倾向,改变单纯追求人口数量控制目标的思路。强调科学的、综合的决策,既要保持较低的生育水平,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有利于人口质量、结构、分布的优化。
(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保证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即要求我国在法律层次、政策层次、工作层次上,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高效的、有利于实现稳定低生育战略目标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把计划生育的立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教育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作为优先领域。
(三)东稳西降:在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东部地区生育率下降的余地已经很小,有的甚至于会因人口结构或其它原因而引起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的波动。而中西部有的地区计划生育工作仍处于努力爬坡阶段,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计划外生育,降低这里的生育率不仅有可能,也更有必要。因此,应采取“东稳西降”的政策,即在东部地区的战略重点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在中西部地区的战略重点是继续降低生育水平。
(四)分层推进:在计划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中,尤其在实现低生育率以后,人们对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和多元化的趋势,这种需求要求管理和服务模式多样化,要求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推进过程中,尤其是在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实践中,各地计划生育工作环境和服务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针对群众的需求,分层推进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提高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实现。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标后,我国人口将由低增长逐步过渡到零增长,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后开始慢慢下降。因此,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是永远的,肯定会逐步得到调整和完善,成为影响和指导我国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育政策,必将会给中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口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
(2)郭巍青,卢坤建:《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3)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小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
(4)陈静生,蔡运龙,王学军:《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1。
(5)蒋正华,张羚广:《中国人口报告》,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6) 吴文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系统论》,1998。
(7)张呈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8)原新:《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展望》,《人口学刊》1999年6月。
(9)彭佩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7。
(10)顾大男:《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未来商机分析综述》,《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年 5月。
中国“人口政策”分析(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