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石油资源对外依存现状分析
与石油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不同,受油气资源条件限制,我国石油产量和供应量并无大的增长,而是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二十多年间,我国的石油供需格局,已从80年代的自给自足略有出口逐步演变为自给不足依赖进口。我国已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于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为2.69亿吨,石油净进口量已达0.97亿吨,其中原油净进口量为0.83亿吨,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达36%。从我国的油气资源情况看,我国在未来20年的原油产量可基本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原油总产量约为1.8亿吨,产量高峰期预计在2015年前后,国内原油产量预计为1.7亿吨-1.9亿吨。按照20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3亿吨,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4亿吨。从未来我国石油供需预测情况分析,中国进口原油消费还会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也将逐年增大,预计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1.35亿吨, 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2.2亿吨左右,同时,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也将于2010年达到45%,并将于2020年达到55%。我国石油需求与供应的巨大差距以及未来石油资源的严重不足必将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如何保障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所需的石油供应也将成为石油企业的重要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讲,“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将成为我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图2-3 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比较图
资料来源:国际石油经济(图2-1&图2-2&图2-3)
(二)国家能源安全要求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国际油价波动对国民经济影响日益加剧,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是维护和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国民经济对国际油价的波动将会更加敏感。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分析,在未来10年内,随着我国进口原油数量的不断增加,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GDP增长速度的影响也将逐步增大。据测算,国际油价波动对2000年GDP增长速度的影响是1997年的24.28倍。2010年国际油价波动对GDP增长的影响将达到1997年的31.88倍。因此,从国家石油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应高度重视我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障国家石油安全,而鼓励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正是国家石油安全措施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竞争能力需要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石油企业适应国家加入WTO后新的竞争环境求生存促发展的必由之路。“入世”我国将按照WTO要求承诺减让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给予外国企业石油产品贸易权和分销权,我国石油企业将面对来自跨国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跨国企业将利用“入世”的条件,凭借其在资金、管理、技术、产品、市场营销、服务上的优势,倾力打入中国能源市场,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目标,与我国石油企业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也已日趋明显。为此,我国石油企业只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真正与这些世界石油企业相竞争。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通过获得稳定的油气资源营造企业竞争优势也是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根本动因。就油气资源而言,由于其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和布局上的极不平衡性,形成极大的国际比较利益差距和巨大的获利空间,尤其是中东海湾地区丰富的油藏和极低的开采成本,更加大了这一差距。中东海湾地区成为了商家的必争之地,成为了跨国石油企业的角逐对象,同时,中东海湾地区也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我国石油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入世"带来的国际市场机遇,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跨国经营,扩大商品销售,获取廉价自然资源与国际比较经济利益,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图2-3 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动因分析图
三、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市场分析
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应依据不同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运作方式,下面将首先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生产状况作以简要的分析论述,然后再分别就中东地区市场、前苏联地区市场、亚太地区市场、非洲地区市场、美洲地区市场、南美地区市场作以详细的分析论述。
(一)世界石油市场生产供给现状分析
世界上主要的石油产地分别为欧佩克、经合组织以及前苏联国家。由图3-1可见,以2000年世界石油产量为例,世界石油产量平均为76.69百万桶/天,其中欧佩克国家地区为30.80百万桶/天,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0.2%,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地;其次为经合组织国家,21.93百万桶/天,占28.6%;前苏联国家为7.97百万桶/天,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0.4%。
图3-1 2000年世界石油产量构成图(百万桶/天)
资料来源:IEA“OIL MARKET REPORT”
图3-2 世界石油产量变化图(百万桶/天)
图3-3 欧佩克及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产量中的构成变化图(%)
资料来源:Clarckson Research Studies Dec-2000(图3-2、图3-3)
由图3-2可见,除80年代初世界石油产量有所下降之外,世界石油产量一直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欧佩克国家地区则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地。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世界石油市场出现多元化,除欧佩克国家地区以外,北海、北非、墨西哥等非欧佩克国家地区也成为了世界主要的产油地区。由图3-3可见,1978年欧佩克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47.5%,随着伊朗革命、两伊战争的爆发及石油危机的到来,欧佩克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产量中的份额骤减,1985年,降至最低,为29.68%,1993年以来,欧佩克石油产量份额一直徘徊在40%左右,比较稳定。
(二)石油企业“走出去”目标市场分析
1、中东地区目标市场分析
随着世界石油资源日趋枯竭,开采难度不断增大,开发成本不断升高,中东地区产油国所占有的资源和勘探开发方面的优势也越发显著,其主要优势体现为油田规模大、油层物性好、单井产量高、油层深度适当、地理条件有利以及生产成本较低等。中东地区作为世界石油重要的供应来源地,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上具有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未来中东地区也必将成为我国石油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市场。我国石油企业必须以国际政治关系为基础,采取积极的中东石油战略,打开中东石油稳定供应的渠道,并且只有取得相当数量的稳定供应量,才能减少国际政治经济突变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我国石油企业积极的中东石油战略进展顺利,则可以形成从非洲如苏丹等国;中东伊拉克、伊朗;土库曼斯坦;中国新疆到内地的油气供给大通道,这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考虑到我国未来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为了尽力规避和降低进口风险,利用中东石油资源既要扩大石油直接进口,又要在中东石油勘探开发中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进口中东石油要与利用“石油美元”结合起来。首先,应利用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特点,争取得到海湾国家的长期出口信贷,用中东资金进口中东石油,尤其是沙特和也门的低硫轻质原油,将其在我国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口赚取外汇;其次,应积极鼓励中东产油国的石油企业和银行到我国来投资,重点从事油气领域的基础设施(码头、储运和管道设施)和下游加工领域的投资,促进部分“石油美元”回流;此外,还应针对一些中东国家出于经济和政治目的到远东地区寻找市场的机会,加强与他们的经济技术合作。另一方面,应将进口中东石油与中东产油国合作开发油田、合资建厂、设备出口等结合起来,以实现进口方式的多样化。与此同时,还应利用中东地区这个世界上第三大承包市场,结合我国石油工业劳动力过剩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和石油技术服务。未来沙特和阿联酋仍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服务市场,应成为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务的对象。我国石油企业应将主要目标放在争取大型工程的总包和油田开发项目上。从油气资源开发以及国家地理位置考虑,中东的伊朗、伊拉克更适宜我国石油企业进入投资,伊朗、伊拉克也将成为我国未来在中亚和中东建立油气地缘经济空间中的关键国家。
2、前苏联地区目标市场分析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