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贸易量的大量增加,大吞大吐的高效率将是今后港口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大宗散货如原油、煤炭、矿石的进出口装卸越来向着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除此之外,国际贸易货物的集装箱化比重越来越高。交通部水科院对适箱货的比例作了一个调查,基本保持在60%左右这一节点,且每年均有增长,每年集装化率的提高大约有2个百分点左右。据交通部统计,2002年整个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完成了3721万标准箱,2003年达到了4800万标准箱,绝大部分港口的增长都保持在30%以上的速度[6]。根据交通部水运发展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亿箱。也就是说,今后的5年将翻一番。因此,港口业应不断加大对港口专业化、集装箱化的投入,不断提高装卸效率,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转变货源组织理念,改被动等靠为主动出击寻找市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港口企业的发展建设、货源组织等均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以致于港口业长期以来形成了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今天,港口业的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将严重制约港口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企业的长盛不衰,就必须在不断创新中形成核心竞争力。就港口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就是生产经营中体现在为腹地企业服务,形成并保持特有的发展优势,把自己的优势货源优势货种做大做强,形成拳头品牌,优势品牌。港口的腹地大多会随着腹地经济、社会的市场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港口要针对这些不断变化的情况,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货源组织理念,不断进行动态的分析论证,改被动的等、靠、要为有的放矢,主动出击抢占市场,赢得货源。在经营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经营和发展战略,确立自己的支柱货种,集中力量,优先进行培育,使自己的优势货种逐步形成港口的核心竞争力优势。
4、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港口整体竞争实力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当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已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信息化水平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衡量现代化的最高层次的标志,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7]。因此,港口业必须提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以此作为货源组织的先导。
信息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具有信度和效度的市场信息更是领导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日本神户大地震,神户港顿时陷入瘫痪。得知这一信息后,青岛港的决策者从这个自然灾害中敏锐地觉察到世界航运业霸主--中远集团必将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进行集装箱国际中转!这对于青岛港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刻不容缓,青岛港的决策者分秒必争,连夜赶到北京向中远集团申请,做出郑重承诺,并赶赴有关部门做工作,争取理解、支持。敏锐的信息捕捉,及时果断的举措不仅解了中远集团的燃眉之急,也决定了青岛港集装箱发展的命运。青岛港成为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拉开了参与国际大中转、挺进国际航运市场的序幕,成为青岛港集装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8]
其次,搞好宣传,让社会了解港口,让港口更多的接触社会。
港口也应该和其它商品生产型企业一样加强自身的宣传工作,让经济腹地内的各行各业加深对港口的规模、能力、软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及港口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准等情况的了解,以利合作;港口企业可以在和社会接触的同时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保证货源的有效组织,拓宽揽货渠道,从而防止货源的流失。港口和社会在信息互动的过程中能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把信息化作为港口管理的手段之一。
港口是信息的汇集地,庞大的货物集散运动带来密集的信息流量,对信息流的处理方式和效率会影响港口的运作效率、货物的在港周转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因此,港口应有层次地逐步实施企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港口的管理的重要手段。
5、加强货运质量的跟踪服务,降低或杜绝货损货差率,树立“货主之上”的理念
实践证明,思想观念转变特别是管理决策层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尤其重要,轻则影响到企业短期内的经济效益,重则影响到企业长期的生存发展。以南方某油港和北方某油港在进口中转原油揽货竞争为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吃进口原油的炼油厂家多集中于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南方某油港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码头的设施等软硬件也具备相当的优势,但它却在进口原油接卸的揽货中让位于地理位置、港口综合费用等都不占优势的北方某港。南方某港的决策层认为,他们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备的软硬件设施,足以在进口原油接卸的货源组织中战胜其它对手。由于卸船的不及时造成外轮的滞期给货主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并进而强制性的扣留货主千分之二货差的做法,更引起广大货主强烈不满。广大货主纷纷转向虽然地理位置不甚优越,综合费用稍高但却有着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并且软硬件设施也较为优越的北方某油港。在这场竞争中北方某港之所以赢得先机,源于全港上下都有着强烈的危机感,牢固树立起的“没有货主就没有饭吃”,“货主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货主至上”等超前的货源组织理念,并由此而制定出“以顾客满意为工作标准,加强内部管理,确保为顾客提供安全、及时、完整、经济的服务”的质量方针和“消灭重大质量事故,控制一般事故,即:控制货损赔偿率万分之一以下,实现货方、船方、对方港站三满意率 100 %”的质量目标。
6、重视科学技术,注意引进复合型人才
据统计,如今的企业中,高科技投入、知识投入已占到生产成本的90%,产品的价值主要来自创造性的知识、信息。科技创新成为经济活动的生命线。而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企业的灵魂,是事业成败与否的根本。港口要尽快适应市场,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引进高素质、专业型复合人才,并通过加强职教工作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政治、技能、业务、管理水平,提高港口全员素质。同时,还要充分调动积极性,使人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7、建立健全全新的用人、育人机制
首先,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岗位智力劳动含量高,一个企业要搞好,就必须改善和加强管理,要向管理要效益。这就要求在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对年轻管理人才的选拔、任用,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大中专毕业生和自学成才的年轻人经过长期的考察从中选出优秀者;另外还要注意对在职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管理能力和素质方面跟得上港口发展形势的需要。在对管理人员选拔、培养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人才资源的潜力转化为生产力。
其次,要重视普通工人的文化教育、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港口的普通工人素质的提高是港口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的关键和难点,同时也能表明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随着港口的发展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港口能否搞活、搞好,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是基础、是关键。
再次,要为科技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使科技人员迅速成长的适宜土壤,要创造让他们施展才华的场所,让他们放手大胆的闯、大胆地干,从政治上关心他们,从工作上支持他们,从生活上爱护他们,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更加有利于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港口发展献计献策。 浅析中国港口业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