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发展安全认证,普及全国统一、权威的CA证书。CA认证中心解决了认证和身份的识别问题,建立了安全机制,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还要向参与电子商务的广大实体、个人、商家大力推广使用CA证书,在交易平台上发放电子证书,以确保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行长组成了中国金融认证策略管理委员会,这个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认证策略,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将接受中国金融认证策略管理委员会领导,这将促进CA认证中心真正发挥作用,也是认证中心能够成为权威的、可信赖的、公正的第三方机构的重要原因。
第二,研究开发新型有效的网络安全产品,防止非法用户侵入银行主机系统和数据库。有人做过预测,从中国到美国的信息传播速度是600毫秒。但现实中,病毒的传播速度还是有延迟的,也就是说,危害不是同步而是辐射型的。因此,要保证网络的安全,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防火墙作为一个基本的屏障必不可少,并且应该经过国家公安部、国家测评中心、国家保密局等一系列权威机构的认证和测评。同时,建立有效的预警中心,更是预防病毒侵袭与黑客攻击的“杀手锏”。然而,防火墙和快速响应机制的建立,固然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我国银行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水平,研发出切实有效的银行网络安全技术方案,防微杜渐,以确保银行网络的安全可靠。
5.2 完善法律环境,统一网上交易的国际规范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法规,以促进网络银行的良性发展。我国通过借鉴全球在电子签章立法方面的经验,拟订了《电子签名法》。今年4月2日,《电子签名法》草案已经提请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它的实施,使电子签名有望获得与传统手写签名、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为重要文件和信息的网络传输,提供法律依据。《电子签名法》出台之后,对于企业客户来说,电子签章的标准将得以统一,客户由于电子签章的不同,而造成误解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对于从事开发的企业来说,将有助于完善市场机制,激发这些企业加大技术上的投入,完善电子签章的技术;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而言,为保证消费者网上交易的正常进行、保证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保证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提供了法律依据,也有利于为广大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从市场角度而言,不仅能增强网络交易的真实性、有效性、防抵赖性,同时也将使CA认证中心真正发挥作用,保证信息的安全。
其次,要加强国际合作,完善网上交易的国际规范。早在2002年1月24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就通过了《电子签字示范法》。目前,全球共有超过50个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与电子签名相关的法律,包括:亚洲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印度等,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先后出台了此类法律。根据网上银行的发展特点,我国应加强与各国政府及金融界的合作与谈判,尽快与各国政府在网络银行监管方面达成一致,共同制订网上交易的国际规范,以解决各国因为在法律规定上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
5.3充分利用银行现有资源,大力发展金融工程
第一,银行的网络化建设要充分利用银行现有资源,制定统一标准,保证网络银行的长远发展。首先,软件公司提供的程序与新安装的硬件和通讯设备要考虑对现有结构的影响,要保证现有资源的利用和现行网络的正常运转;其次,硬件提供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通信设备供应商、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要加强广泛合作,制定网络银行的统一标准,确保硬件、软件、通信协议的兼容性,保证今后网络银行的建设和扩展;最后,网络银行的主机系统应采用可持续运行技术,一旦出现故障,能启动备份系统或不停机更换设备,以保证系统的不间断运行,从而维护整个网络银行的正常运行。鉴于我国银行网络化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因此要加大对银行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只有银行的信息高速公路建好了,银行的知识资源才能充分利用,才能为适应未来网络银行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大力发展金融工程,重组银行信息化部门,促进金融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随着无线上网和宽带网的建设,网络所需的基础硬件设施逐步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经过了几次的更新换代,从最初的拨号线到电话专线、XDL网、DDN、发展到现在的光纤。综合接入平台为参与电子商务的各方面,提供了安全、方便、快捷的接入手段,解决了目前我国因为网络和计算机普及率低下的现实状况,而造成的用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困难。但我国的银行业务电子化,目前基本是传统银行业务处理流程和经营管理模式的电子化再现。因此,要充分利用银行系统已经实现的全国主机集中、数据集中的优势,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步伐,构建管理信息平台,重组信息化部门,使工程技术与银行业务有机融合、相互渗透,这将会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转移和化解,以及金融市场的开拓和运行等,起到定量化的规范指导作用。但是,银行网络化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网络银行的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4针对目标客户群进行宣传,扩大客户市场
首先,要把网点优势转变成网络优势, 使大众接受银行电子化的理念。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客户的支持,即使有最好的商务平台,也需要有人来“捧场”。因此,要先找到客户,了解他们,使他们对电子金融服务感兴趣,然后,为他们提供优惠的高质量的服务。国务院信息办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国网民数量接近8000万;1999年中国网上购物的交易额为6000万元;2000年时出现了一个飞跃,达到了1.4亿;2002年达到了3.7亿元。根据中国的网络经济发展情况预测:2003年中国网上购物的交易市场将达到7.9亿元,增长率为116.2%;2004年中国网上购物的交易市场将达到16亿[4]。面对快速增长的客户市场,今年工商银行制定了新的目标:再过三年要发展2000万网上银行个人客户,电子银行结算要达到全部结算业务量的30%,凭借强大的电子银行和分支机构网络,在与中外资银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因此,金融服务机构只有把网点优势转变成网络优势,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增加科技含量和金融信息化人才,才能提高竞争力,使大众接受银行电子化的理念。
其次,针对目标客户群的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宣传。要使传统型的银行客户转化成为电子银行的客户,电子银行就要:对顾客的金融服务需求和生活方式进行深入的了解,适时推出自己的产品;针对客户群的需要,有的放矢的加大宣传;与顾客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电子金融服务并不是把13亿人口当做目标客户,它的服务对象必须能上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网上银行感兴趣,还有充足的上网时间。他们主要是年轻人,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尽管他们现在没钱,但将来会有钱的;第二是城市的白领,他们对网上银行感兴趣,不出办公室就可以把业务做好;第三是富裕阶层,一对一的理财,满足了这个层次人群的要求。从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使用率来看,无论是高价值的客户还是低价值的客户,使用率都很高。这就意味着网上银行不仅能够有效分流普通业务对柜台(高成本渠道)带来的压力,而且能够有效承载对高端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并在方便性、互动性、时效性等方面具有充分保障[5]。
5.5保持产品创新和服务多元化,提高银行竞争力
第一,随着银行业的充分竞争,使得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都会成为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因此,保持产品创新的速度和多样性,才能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第二,从服务角度看,网上银行只有配合现有的传统网点,再加上专职客户经理,才能为企业带来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最优质的客户服务。2003年12月18日,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推出新一代个人网上银行“金融@家”业务。它通过与微软合作,使安全性达到了先进水平,基本覆盖了目前个人客户的所有银行业务需求。“金融@家”业务个性化特征明显,针对个人客户群体差异较大的特点,提供了不同特色的服务。
第三,随着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网络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逐步地提升银行的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提高银行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将电子金融服务融入广义的电子商务中,增加新的业务品种和商业机会。不管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多完善,能让用户切身感受到电子商务好处的还是电子商务业务系统。因此,银行在渠道的整合、客户的定位、产品的定价等几个方面的运作很重要。
5.6 加强网络服务意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网络人才
首先,要增强银行员工的网络服务意识,没有客户,银行就没有生存的空间。银行怎么保住自己的优质客户,如何挽留存量客户和改善客户满意程度,是电子金融服务发展的关键。对银行员工除了制度的约束以外,还要不停的灌输理念、灌输文化,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自觉性。招商银行在增强员工的网络服务意识方面有很好的经验。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质量协会2003年的《中国用户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银行中,招商银行的用户满意度最高。招商银行的文化叫向日葵文化,就是向员工灌输:把客户比做太阳,银行像向日葵,没有太阳,向日葵就没有生命的理念。
其次,要切实加强银行员工的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队伍。社会在进步,生产力在发展,客户对银行的要求会不断的提高。需求的满足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银行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在银行很少的时候,在银行都是冰冷的面孔的时候,微笑服务、一杯热水、等候的长椅就是创新了。现在,银行竞争越来越激烈,就需要银行伴随着技术革命的步伐,不断的满足客户最新的需求。有一个知名的企业老总曾经谈到过:有一个知名的国外银行,在进入中国之后,很快就给他发了一张VIP的卡,而在中国这么多年,没有一个国内银行有类似的举动。 我国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探讨--发展障碍与应对策略的分析(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