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管理不同,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达到社会自我管理事务的目的。就目前而言,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等都有待界定和构建。但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由来以及要完成的目标等还不为大多数国人所了解,这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正因为它是一门新兴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尚无雏形,无法利用成熟的相关模型或模式作为典范来推广,而它本身又是一项社会自身管理工作,就特别需要广大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
2、各类管理水平低下
公共事业管理也是一种管理,尽管它与以往的一些管理有所不同,但具体到管理工作的各个实际环节时,仍将需要有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填充和实现。在我国行政管理也有了长期发展的历史,但由于中国发展中出现了不少特殊情况,就连行政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也是有限的。指令性的管理、被动的顺从执行是行政管理一段时期的主要方式,对一些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还没有涉及到,也缺少一定数量的相关管理人才。
3、管理模式不当
我国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就是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的需要。在此,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的由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产生了怀疑,随着凯恩斯主义关于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社会经济理论的推崇,在泰勒科学管理的支持下,西方国家普遍成为“行政国家”使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干预成为可能。但到了七十年代,“滞胀”型经济危机又掀起了声讨政府的浪潮,机构臃肿造成了效率低下和严重的官僚主义。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纷纷进行行政改革,一场全球性的改革运动随之而来,为了一个目标:政府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社会公共事务都由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企业或事业单位承担,政府承担了本来应该社会自我管理的事务,加大了政府管理的成本。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将随着公共管理社会化而社会化。
4、管理主体单一却又缺乏合理归口
公共事业是关于人民群众的事务,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了公共事业中的许多具体事务。而实际上大部分公共事务不应该由政府直接办理,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组织在各类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成为管理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又由于历史等原因组织了许多相互联系并不密切的不同系统,而公共事业管理涉及的不少同类型工作却又分属不同系统,因此,出现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情况。
5、管理的方式落后
现阶段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通过政权机关和事业管理机构,以行政手段全面管理来进行的。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新型公共事业正在我国不断形成发展。而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式基本上还是按原有的方式进行管理,用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难以满足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需要。
以上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是存在封闭依附意识,才使得公共事业管理的观念广泛缺乏;正是几千年以来,发达的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的存在,才使得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在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没有关注管理主体单一,方式落后等问题;正是人治意识的根深蒂固,才使得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各类管理水平比较低下,并且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是由于官本位意识的长期存在,才使得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多头管理、管理模式不当等问题见怪不怪。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重视伦理道德、重视教化
伦理道德在某些方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作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纽带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总是联系在一起,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与政治始终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内对法律的重视特别突出,出现了一定的道德忽略段,事实表明这是非常有害的。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解释可以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必要和合理的调整,但道德作为重要的政治文化因素,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说道德强调内容,教化则强调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董仲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民众追逐私利,如往低处流之水,只有教化可以堤防。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权的稳固发展得益于严刑竣法与教化的并用,在另一个方面,正好再次验明法律和道德是目前为止的所有社会中维持社会稳定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2、“尚明君、尚清官”的政治心理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提倡君主也要“为君尽君道”,要“循礼而动,躬亲政事,致行无倦,安服若性”。而一般的士人则要重道义,轻利、权,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天下之兴亡,匹夫有责”。
由于种种原因,现今的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官本位意识外,拜金主义思想也有抬头之势。一些官员不仅追求权欲,更表现出了无休止的贪婪和金钱至上,这些人严重地干扰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高薪养廉”可以保持那些有满足感、责任感的官员的廉洁,而对于那些有严重攀比心理、拜金意识且大权在握的官员来说,在目前社会监督体制不力的情况下,是难以起到效果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还难以在各方面建立起健全体制,所以“尚明君、尚清官”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能起到一定的倡导和教育作用。
3、重民的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民”,也有人称之为“人本主义”或“民本主义”,无论准确与否,如何称谓,历代统治者对民的重视是明确的事实。重民的思想是有着坚实的客观基础的,在古代中国那样的专制王权国家中,小民经济是国家实力和财政的直接来源,失民者,失天下,而“得其民斯得天下”。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也要谈“重民”,因为公共事业本来就是民众组成的社会中诸多公共事务所构成的,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理想中的管理主体都是民众本身,重民自然是公共事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4、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有务实的一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注重治国之道,司马谈在《六家要旨》中对诸子百家的评析是“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就是说,诸子百家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一套统治国家的理论方法,如“人治与法治”、“德治与礼治”、“君道无为与君道有为”、“王道与霸道”等等。与西方政治在这方面有明显不同地方,就是相对而言忽视制度的研究,在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中,制度固然必不可少,但相对于正统的行政管理而言,又必然有其灵活多样的特点,可能更多地去强调理论方法与宗旨的确认,这一点两者似乎也有相同之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注重人事,注重与人的实践相结合,论证人事的原则,如人的行为道德准则和为政、从政的方法,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表现出与人的政治行为紧密结合和追求实用的倾向。
以上所谈到的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其实在漫长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展历史中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限于篇幅的原因,无法逐一论及。
三、营造有利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政治文化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的系统研究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而西方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体系也很难直接移植到现代中国中来,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管理体制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现阶段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所面临的国内外政治文化的大环境特点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公共事业管理(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