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市场占有率不高。
市场占有声抑或说市场份额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竞争力的最好体现。1997年,我国在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中名列第11位,1998年,名列到第10位,但在世界市场上占的份额与发达国家相比甚微,1980--1998年的19年间,我国共出口各类汽车12.65万辆,只相当于同期我国汽车产品进口量的1/10左右,是当年排名第11位的瑞典一年出口量的1/3。而且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市场基本上是发展中国家。
(六)是汽车消费环境差。
例如汽车价格,中国人收入是美国人的1/10,但中国的车价却是美国的两倍;中国轿车企业的利润比国际同行业高出三、四倍。加入WTO后,汽车价格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可想而知。再如,在美国、日本、欧洲,汽车销售大约30---70%是以消费信贷方式进行的。而我国虽然汽车消费信贷炒得沸沸扬扬,但手续繁杂,还贷利息高和还贷时间短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有一家监测中心曾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等6个城市汽车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汽车消费环境差已成为制约汽车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我国汽车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我国汽车工业从50年代开始起步,已经经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为什么至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呢?
(一)是对汽车工业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到位。
我国要不要发展汽车工业,汽车工业到底能否作为支柱产业,多年来一直有争论,以至于国家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迟迟不能到位。而一些地方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却层出不穷。
(二)是过度的关税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的汽车工业从起步之初,一直受到高度的关税保护,尤其是轿车产品的进口实施较高的关税税率。1985年整车的税率在120%—150%,散件的税率也达60%,1985年6月,又在原税率的基础上加征80%的调节税。1986年为抵制大量进口轿车,又大幅度提高丁关税税率,整车税率高达180%—220%。进入90年代,从1992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先后对进口关税作了多次调整,目前平均关税已降到38.3%,整车进口税率为80%—100%,零部件平均税率为27.1%,但与一些国家相比,仍然相对偏高。此外,我国还运用了多种非关税保护措施,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进出口经营权以及外汇管制等。
高关税的保护,在汽车工业发展过程起到过一定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低估。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造成汽车特别是客车、轿车生产成为可以获得暴利的行业,刺激了各地及有关部门,不顾条件,盲目上马建组装厂,致使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恶化,资源严重浪费,消费割据严重;另一方面,过度关税保护使一些汽车企业长期产生依赖国家保护政策的侥幸心理,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力;再一方面,过度关税保护刺激了走私活动,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大量走私车涌入国内市场,造成国家税收严重失收。
(三)是税费负担过重。
据有关部门透露,我国轿车出厂价格大体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的30%以上,3.0升的中高级轿车高出国际同类产品的40%。而价格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税费负担过重。各个地区之间的税费价格又不尽相同。大多数地区针对轿车所收的各种费用,相当于购车价的1/3。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地方保护主义泛滥造成的,其结果是全国统一的汽车市场难以形成,地区割据的局面长期难以打破,同时带来市场需求受到制约。以轿车为例,我国轿车的主导车型是高中档轿车,年生产能力为50万辆,价格一般在20万元以上,加上高税费,这样的车很难进入居民家庭,因而造成轿车生产厂开工率不足,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动力不.足,库存积压严重。
(四)是投资不足而且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
有关资料显示,建国50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投资总共有2322亿元,无论从总量还是从份额,都低于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的投资,如日本1970年一1985年的15年间向汽车工业的投资就达到472.9亿美元。而我国投资过于分散又造成了有限的资金不能获得规模效益。计划经济时期,除西藏外,各省市都建立了汽车制造厂,平均建一个厂的投资仅为250万元,投资的集中度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汽车工业所具有的独特的卖方市场与高度保护相结合的市场环境,吸引了各地区竞相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造成汽车工业恶性扩张,1985年,全国汽车厂家的数量创出历史最高纪录,一度达到2904家,使投入的资金更为分散。另外,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投资浪费也是汽车工业投资不足的一个原因。
(五)是技术引进和外资引进战略的失误。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走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发展之路,而且基本上采取的是拉美模式,即在高关税保护下,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与合作,采取CKD的生产方式,发展汽车工业的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在轿车生产行业表现尤为突出。目前我国轿车整车生产厂家共有15家,而14家为合资企业,合资外方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主要跨国轿车生产厂家。据统计除一汽的产品中还保留着属于自己自主品牌的红旗轿车外,其他各厂全部生产外国品牌的车型,品牌多达10余种。而引进的起点不高又是一个失误,这10余种品牌、几十种车型的轿车,大多数是国外70--80年代的产品,90年代的产品只有别克、雅阁等少数几种。这种汽车工业发展模式,使我国汽车产业大部分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和分割,形不成自己的自主品牌和自主开发能力,因而也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六)是企业体制和机制转换缓慢。企业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经营机制不活,在我国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汽车工业企业也不例外。
三、 入世后我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
(一) 国外汽车企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价格竞争
国外汽车企业进入新兴市场一贯以成本战略为基础,采用低价格的竞争策略来抢占市场。从运用价格竞争战略的效果看,低价格可以使一个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瓦解顾客对其它品牌的忠诚,进而开辟自己的品牌及占领市场份额。因此,国外汽车厂商纷纷谋求如何降低成本,来满足价格竞争的需要。 我国汽车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