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具体确定工资总额和工资增长率时,应讲求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首先,应当进行薪酬调查,取得相关行业、企业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的资料,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和劳动能力状况的信息;其次,进行岗位劳动评价,对岗位劳动的各个要素作比较系统的分析,严格实行全面考核,不仅考核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还要考核员工的实际劳动贡献,以正确区分各员工的劳动差别;最后,综合以上情况,对薪酬结构、薪酬标准、薪酬形式以及薪酬增长的条件等事项进行决策。特别应指出的是决策前应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决策时应有管理人员和员工代表同时参加。另外,有了科学的薪酬考核制度后,还应该做到有“制”必依。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记录每一位员工的工作业绩,在薪酬分配时,对应考核制度,严格根据记录发放给每一位员工其应该得到的薪酬数量,以免使制度流于形式。
5.薪酬发放技巧化
薪酬发放到员工手里,看起来似乎只是个结果,但过程却十分具有技巧性。发放同样的薪酬给同一些人,方法不同效果可能也就不同。很多企业喜欢采取背靠背的方式秘密付酬。(注7)他们认为将薪酬保密,可以避免麻烦,避免员工感到不公平。其实这种做法很多时候并不可取,员工可能会出于好奇,通过其他不公开的途径获取同事的薪酬情况,或者根据一些表面现象来推断同事的薪酬情况。而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员工的猜测往往是不正确的,他们常常会高估他人的薪酬,而认为自己的薪酬偏低,从而导致不公平感的产生。如果有了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后就完全可以公开发放薪酬,好就是好,差就是差,一切让工作业绩说话。我想,这样公开发放不但不会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反而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另外,在发放薪酬时还应当注意及时性,同样的薪酬,如果让员工等到花都谢了,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的激励效果。
四、薪酬改革需注意的问题
企业进行薪酬改革是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上提及的几项措施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思路,在实际进行改革时,我想还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的发展阶段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薪酬战略,在企业的初创阶段,当企业正急于为有限的产品打开市场,收入和利润都较低时,很难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而对处在成熟期的企业,设计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奖金才有可能。而很多企业在设计时盲目追求“科学性、先进性”,而简单、僵化地照搬薪酬设计的理论和程序,忽略了企业的发展阶段。
2.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很完备,而且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也不是很健全,再加之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薪酬改革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好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走适合自身企业薪酬改革之路,切忌直接搬用外国企业的薪酬策略。
3.薪酬变革阻力的存在
人们反对薪酬改革、阻挠薪酬改革甚至对抗变革,这种制约力来源于个体、集体,也可能来自企业本身甚至外部环境。只要有改革,就存在阻力,更何况是涉及员工个人利益得失的薪酬改革。阻力的存在意味着薪酬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应该既注意阻力对改革成败和进程产生消极的、不利影响,为此采取措施减弱和转化阻力;同时还应该看到人们对薪酬改革阻力并不完全是破坏性的,而可以在妥善的管理或处理下转化为积极的、建设性的。阻力的存在至少能引起改革者对所拟订薪酬方案和思路予以更理智、更全面的思考,并在必要时做出修正,使薪酬方案获得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改革效果。
五、结束语
任何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面前,都不得不努力的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在如此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文章的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制度的竞争。而人才制度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薪酬制度的竞争。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薪酬制度的改革,要对我国目前企业中不合理的薪酬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对企业有用的人才,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引文注释:
(注1) 竹邻:《薪酬是一种语言》,《企业管理》2003年第10期,第1页。
(注2) 刘子才、刘辉:《石油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初探》,《石油人事劳动》2003年第3期,第39页。
(注3) 叶克林:《我国企业家报酬激励的主要问题及制度创新》,《管理科学》2000年第6期,第21页。
(注4) 刘子才、刘辉:《石油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初探》,《石油人事劳动》2003年第3期,第39页。
(注5) 孟启、张涛:《薪酬激励效果刍议》,《石油人事劳动》2003年第3期,第49页。
(注6) 李栋梁、冯雷、李聪明:《人才竞争与薪酬制度改革》,《石油人事劳动》2003年第1期,第55页。
(注7)李严峰、麦凯:《薪酬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90页。
参考文献:
郑国铎:《企业激励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理查德.索普、吉尔.霍曼:《企业薪酬体系设计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颜士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姚岩松、苗群鹰:《工作岗位分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公子国:《留住人才》,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企业薪酬问题研究30(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