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联想集团(Legend)
联想集团的背景资料:
联想集团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于1984年创办,1995年其电脑销售量超过10万台,2000年联想集团销售联想牌电脑256万台,市场占有率位于国内外品牌的第一位,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方面一直居于同行首位。跨国经营事件:1988年由北京中科院计算机所公司、香港导远电脑有限公司、中国(香港)技术转让公司各出资30万港币组建了“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了优势互补的合作;同年又收购了香港一家具有生产能力的Quantum公司,年底又在香港成立研究开发中心;在美国设有科研机构,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设有20多个分公司。
分析:联想集团跨国经营的主要策略及成功经验:①就近原则:联想集团的跨国经营把香港作为海外发展为联想集团向其他海外市场进军奠定了基础。在1988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竞争达到白热化使很多公司都面临着十分萧条的局面时,柳传志总裁把眼光投向海外,决定在香港合资开办一家公司,一方面把它当作国内产品的一个窗口,使国内产品走向市场,另一方面则希望利用代理销售微机所取得的优势,绕开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利用自身的技术条件在海外研制开发自己的计算机品牌。1988年4月,中科院计算所和香港导远公司及中国技术转让公司联合创办了“香港联想电脑有限公司”,每家出资30万港元,总共股份90万港元。香港联想公司成立当年,销售额即达到1.2亿港元,其后成立了研究开发中心,更加强了联想的技术力量。为联想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②重视研究与开发:电脑产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度很高的产业,变革速度很快,产品生命周期很短的产业。联想集团分别在北京、香港、深圳、美国硅谷设有研究与开发中心,而且形成了分工合作体系,美国硅谷是情报信息站,香港承担主机板等新产品的开发,深圳直接为香港中心服务,主要为降低人员的开支,北京负责对新产品进行严格的测试检查,研究开发其他产品等。联想集团自1984年成立以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已申请专利233项,获授权123项。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91项,外观设计128项,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③重视销售与售后服务:联想在海外已于14个国家建立了25个公司,形成客观的国际销售网,在国内已经建成了一流的批发—销售—维修网络体系。
4、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CNPC)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背景资料:
1998年7月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系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加工及成品油销售,是实行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综合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事件:1993年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同年在秘鲁获得塔拉拉油田第七区块石油开采服务作业权;1995年在秘鲁获得塔拉拉油田第六区块石油开采服务作业权,同年在苏丹获得穆格莱德盆地6区块石油开发权;1997年在苏丹获得穆格莱德盆地1/2/4区块石油开发权,同年在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油区获得英特甘博区块石油开采作业权,在委内瑞拉东委内瑞拉油区获得卡拉高莱斯油田石油开采作业权,在哈萨克斯坦获得阿克纠宾石油公司60.3%的股权,并获得该公司所属油田的开采权和经营权;1999年在苏丹建成由穆格莱德油田至苏丹港全长1506千米的输油管线。这是CNPC在海外建设和运营的第一条原油长输管线。2001年集团公司在海外的第一座加油站—苏丹喀土穆AIAmarat加油站落成。还先后在加拿大、泰国、缅甸、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阿曼、伊拉克共十一个国家签署了包括产品分成、合资、租让、服务等石油合作项目协议。
分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跨国经营策略及成功经验:①重视与同行业的国际合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已和各外国公司签订石油合同50个,内容包括风险勘探合同、提高采收率合同、难动用储量合同、单井服务合同、物探作业合同等。与埃克森公司、皇家荷兰/壳牌公司集团、雪佛龙德士古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苏丹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等国外大同行业大公司进行合作。②重视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了整套的研究开发与管理体系,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共有各级技术开发机构300多个,包括7个直属研究院所,65个企业直属研究院所和250余个企业二级单位技术开发机构。2000年根据国家经贸委关于建立与完善企业技术中心的指示精神,开始调整结构,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中心。③合理选择海外投资区域:中国石油的海外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区,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等三个具有规模的投资区域。海外业务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长输管道、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领域。
5、北京同仁堂集团
北京同仁堂集团的背景资料:
北京同仁堂集团是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创始人乐显扬。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跨国经营事件:北京同仁堂(泰国)有限公司于2001年9月20日在泰国曼谷正式开业, 占投资总额的49%,经营中成药、西药、参茸、饮片数百种,其规模是目前北京同仁堂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药店;2001年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泉昌有限公司在加拿大温哥华合资开办北京同仁堂(加拿大)有限公司;在香港举办的第六届京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上,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境外六家企业共同签署了六个合资项目的合同和意向书,被香港媒体称为洽谈会上最大的赢家;2002北京同仁堂集团与马来西亚海鸥公司合资经营的“北京同仁堂(马)有限公司”正式开张营业。这家联营公司也将是北京同仁堂产品在马来西亚的总代理,也是北京同仁堂集团在海外开办的第10家分店。北京同仁堂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开办了合资公司和药店。
分析:北京同仁堂集团跨国经营主要策略及成功经验:①以无形资产打开进军海外市场: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300多年来, 同仁堂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永久的训规,始终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其产品以质量优良、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②开发自己的原料基地:由于自身行业的特点,开发、建立自己的原来基地,北京同仁堂已在全国建成七大中药种植基地(分布在吉林、河北、山西、湖北、山东、浙江和安徽),所生产的药材除供同仁堂自己制药所需外,20%将进入经营,而且也意味着这家百年老店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药材原料供应。③敢于创新:力求以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医药名牌产品为支柱。例如推出中药西制“抗感泡腾片”,即给中药穿上现代装束: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和传统产品,用药片、颗粒、胶囊等现代剂型,代替那些能把人给吃饱了的大蜜丸等传统剂型。再如藿香正气片等药品味道不好,研究人员将在薄膜包衣中使用天然材料,以保持同仁堂中药纯天然的特色。④重视标准:中药不同于西药,也不完全等同于植物药,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中药标准。同仁堂的科研人员还将改变中药说明书中的传统用语,用科学、准确和简洁的现代文字描述和介绍传统中药产品,并用计算机控制药酒的生产过程,力求符合国际标准。⑤领导绿色中药潮流:“绿色”成为未来中药发展趋势,北京同仁堂在全国建成七大中药种植基地也正是为了应对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的污染问题和不断采挖野生资源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同仁堂的七大基地全部建在远离生活区和工业污染源的地方,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这不仅保证了同仁堂自产药品的质量,而且还可以大量出口。⑥发展特许经营:同仁堂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争取5年内,在京城建立100家零售店,在外埠建立400家零售店,在海外不同的国家建立100家零售店,而且,这600家商业零售店要形成连锁。在马来西亚有40家连锁店、100家批发商、3000家零售商,以及5万多名“海鸥之友”会员,6万多名传销商和100间存货中心。
(二)、国内跨国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内跨国经营的现状分析,虽然国内跨国经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从宏观(政府)的角度分析:
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尚不成熟,以及受原来计划经济的影响,从政府的宏观管理都还不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因此政府对跨国经营的宏观管理不力主要表现在:①宏观协调管理效率较低,计委、经贸委、外汇管理局等主管部门都拥有对对外投资的管理权,但又各管一段或一个方面,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格局必然导致职能分散、互不协调、办事效率低下以及管理权威极度弱化。②对跨国经营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没有与我国外贸市场战略相适应的海外投资国别政策,同时政府发布的政策透明度不够,如近期出台的境外加工贸易政策均以内部文件的形式下发,这与我国应对加入WTO的整个外经贸政策的取向相悖。③没有一部较完善的海外投资法规,对海外投资企业的法律地位、产权、征税以及权益保护方面未能得到明确的界定和解决。在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时,政策法规的积极促进作用和限制约束作用显得同样重要。但是由于我国对海外投资实行多头管理、各部门之间法规文件难免有抵触之处,给企业运作造成了困难。④政府缺乏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商务保护,在这种底气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海外企业明显不能与其他国家的公司抗衡。⑤我国在政策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指导依据,使得在投资规模、结构、地域上出现了不对称现象,致使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出现1:0.056的悬殊比例,这一比例不仅大大低于1:1.1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1:0.13的平均水平。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