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实与虚构
罗贯中在刻画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时,基本上与其历史原型一致,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他大致按照史实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对这些事件作了不同程度的描述,这样,就使作品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在具体描写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时,他又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运用大量的虚构等艺术手法,对诸葛亮的智慧、品质进行了充分的理想化。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罗贯中本人“好奇”的审美倾向,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尚奇”的艺术传统。比如“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空城计”、“诸葛祈星”、“遗计斩魏延”等,全部出于虚构。其中个别事件虽然史有记载,但与诸葛亮无关,如“博望用兵”是刘备之事,诸葛亮当时尚在隆中隐居;“火攻之计”是黄盖的建议,与诸葛亮和周瑜无关;“智取汉中”是法正的功劳,诸葛亮当时留守成都,根本无法去汉中。在“六出祁山”的故事当中,更是加入了大量的虚构情节,一是《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诸葛亮前后出师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二是在五次北伐中,前三次魏军的主帅曹真,后两次是司马懿。而《三国演义》“六出祁山”中却虚构为魏军主帅都是司马懿;三是五次北伐除第三次小有收获外,其余四次都失败了。而《三国演义》中却虚构很多诸葛亮获胜的战役;四是虚构了“骂死王朗”、“乘雪破羌兵”、“弹琴退仲达”、“陈仓取胜”、“诸葛亮祈星”等一系列故事突出他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并将他神化。
(二)铺垫与衬托
罗贯中在刻画诸葛亮人物时可谓是独具匠心。先说诸葛亮的出场铺垫就令人击节赞赏,其中“水镜伏龙凤雏说”应该算是第一层铺垫,这段故事一波三折,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同时作者在不经意间运用环境描写予以点缀铺垫,使故事前呼后应,浑然天成。“单福用兵”为第二层铺垫,俗语说:真人不露像,露相非真人,单福拜军师即大显身手,计取樊城,大败曹军。这就使得孔明尚未出山已显才高八斗,不同凡响。“走马荐诸葛”为第三层铺垫,这段故事为三顾茅庐埋下了伏笔。“司马徽再荐诸葛”为第四层铺垫,此时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再次出现,一方面与前文呼应,另一方面则是对孔明侧面烘托的又一次延伸。最后一层铺垫是三顾茅庐中的“大贤高卧”。如果说两顾茅庐是通过他人来“旁衬”的话,那么在三顾茅庐中,作者又别出心裁让孔明“自垫自衬”了:孔明先兀然高卧,旁若无人,大梦初醒,抱膝长吟,极显其优雅。至此,已为大贤登场做足了铺垫。
我们再看另一个艺术手法“衬托”。如张松到荆州把四川地图献给刘备,篇中只写子龙、云长、玄德,不叙孔明如何打点,如何指教,但让读者却能感受到处处有孔明在,这就是奇妙之处。还有徐庶如何衬托孔明。具有“王佐之才”的徐庶一上任,便使刘备之军转败为胜,他的才能让刘备及其左右都十分佩服。然而,当徐庶向刘备举荐孔明时,刘备问他:“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时,徐庶却非常谦逊,诚恳地表白自己实在无法与孔明相提并论。再看司马徽衬托孔明。“隐居贤士”司马徽也是一个智者,他料事如神,非同一般,刘备对他格外敬重,而他却十分推崇孔明,说孔明不但可比春秋的管仲、乐毅,甚至可比姜子牙、张子房。作者用徐庶、司马徽这两个足智多谋的人来陪衬,无需多费笔墨直接描写,孔明便已成为智者中的智者,高人中的高人了。
(二)夸张与渲染
对诸葛亮的夸张性描写在《三国演义》中随处可见,如对诸葛亮形象的夸张描写:“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曹操兵败走华容,被云长放走,这里不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却是诸葛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衣是美事。“这是夸张诸葛亮能观天象的结果。诸葛亮不仅能善观天文,且识地理,能呼风唤雨,能料人之生死,他是先知先觉。同时他具有高超的辩论水平,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从而使他的联吴抗曹战略得以实现。“骂死王朗”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上这些夸张性描写,使诸葛亮形象在我们心目中高大、丰满起来。但也因为此被冠以“妖”。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全面地展现出某一人物的神韵风貌,单从其形象气质上加以刻画是远远不够的,要使人物丰满起来,让读者产生可感可即的艺术效果,对人物居住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描写就显得不可或缺。刘备访诸葛亮的过程中,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尽管稀少,却极为亮眼。以刘备跃马过檀溪为界,前一刻还是追兵尾随,危急万分,等成功脱险遇见水镜先生,却是另一番境界,书中写道:“玄德入草堂,见架上满堆书卷,窗外盛栽松竹,横琴于石床之上,轻气飘然。”等到刘备三顾茅庐所描绘的孔明所居之处更是非同一般,“纵观隆中景物,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作者让读者与刘备一同仿佛置身于仙境。这个环境的渲染以及气氛的烘托让这奇境与奇人、奇事融会在一起,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增强了故事的立体感,也让诸葛亮的身份显得更加神秘。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文化意蕴(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