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二)诸葛亮人物塑造遵循了文学的创作规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塑造遵循文学的创作规律。即利用典型的细节和环境,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典型艺术形象。这部小说的创作,建立在史学著作与说话艺术的双重基础之上,所以它既汲取了史学的叙事经验,又继承了说话艺术的虚构手法。作者运用多方叙事谋略,采取了戏剧化的手段,从不同的叙事层面展现和强化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人物形象。但同时也寄托了封建时代士人的政治理想,也间接反映出儒家政治思想的曲折演变。诸葛亮作为一个典型的忠贞智慧形象,其观念肇端于孟子,昌大于汉儒。然到汉儒,实已碰壁,只不过托诸空言而已。随封建君权之日重,后世儒生只能将这一梦想寄于诗文稗曲之中。
诸葛亮在历史上,尽管一出山就与刘备很投缘,受到刘备的充分信任,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却是逐步提高的。他刚出山时的身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没有记载,估计是幕宾之类。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参与制定各种作战策略,地位不断提升,直到刘备称帝,诸葛亮正式成为蜀汉的头号大臣。作品如果按照史实来叙述,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就不便凸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一开始就用虚构故事情节的手法把诸葛亮写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的军事统帅,使他一出山就一鸣惊人。“博望烧屯”(第三十九回),诱敌深入,杀退夏侯淳十万大军,这次战役的胜利,使诸葛亮在刘备集团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确立了他的指挥地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以后,每遇大事,刘备总是对他言听计从,文武百官也是心悦诚服地执行他的命令,从未对他产生过质疑。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这些故事中情节描写曲折,大大超越了史实,强化了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深信不疑地认为诸葛亮就是刘备集团的灵魂。
还有一点,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不仅充分地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而且通过大量的虚构,着力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谋略大师。但在史实当中,他主要是善于把握天下大势,善于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的政治智慧,而军事方面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突出,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不擅长随机应变的本领;他治理百姓的才干,比当统帅胜一筹。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火烧博望”中采用虚构、移花接木的手法来渲染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随后的火烧新野,情节虽然纯属虚构,但表现人物的效果更明显。在赤壁大战中,史书上并不像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人物。在“三气周瑜”、“刘备夺取汉中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故事情节中,罗贯中也安排了许多虚构情节,从多种角度入手,利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把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刻画的精妙绝伦。难怪心高气傲的周瑜、善于用兵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他们都不得不承认不如诸葛亮孔明。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
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成功塑造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除了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身上具备了封建时代理想政治家所应有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在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中作者熔铸了古代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可以说他是忠贞的典型。这正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成功的重要原因。罗贯中用充满深情的笔触,传神尽意的描绘,极其鲜明地表现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和人物形象。很显然,小说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从人物的地位、作用、智慧、品质来突出诸葛亮人物的与众不同,达到了“一人有一个性格,一人有一个身份”的典型效果。
(三)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既是特定时代的作家塑造的一个艺术典型,又是一个世代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人物形象,其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层面的文化意义。一是从传统文化观念上审视,诸葛亮形象的道德取向为主导的儒家价值观,以德行为前提的价值选择,实现统一、维护正统和报知遇之恩的个体价值,积淀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道德心态、民族心理和情感,从而得到了广大读者物认可、接受和传递。二是从传统文化心理上,既想积极入世,又思功成身退的知识分子心理,崇拜英雄豪杰的民众心理,士为知己者死的士人心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追求仁义等传统道德,向往实行仁政的美好社会,讲究中和含蓄的审美意境及审美观照。三是从传统文化结构和传统民族精神方面,诸葛亮身上的儒家万分占有重要位置,同时道教色彩也十分突出,二者有机融合。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面对现实、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这一点在今天仍有什么积极的思想意义。在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构成中,道教的因素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也体现了伦理型文化结构,并蕴涵着古代中华民族实践性与心智性统一的智慧理想。四是诸葛亮形象的文化研究连绵不休,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剖,目前已从文学的研究拓展到文化的研究,这种不同视角和层次的文化研究,有助于更全面而深刻地透视中国传统文化。
四、结论
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完美的,虽然也有瑕疵,但终究是伟大的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物理想不太可能实现,但正是在传统中国,他才会成为一部分读书人的梦想。至于小说中,这类梦似乎也早已无人再作,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其影响并非日出而烟消。在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心态时,这种影响是应加以考虑的,而《三国演义》及其学步者,正可以为我们提供极好的范例。
不管大江如何东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恐怕无人能超过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种效果,自然得助于一些地方剧种和罗贯中先生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但史实中的孔明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1.专著、文档集、学位文档和报告类:
[1]陈寿.陈君慧译注.《三国志》[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2008:602-615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经济日报社出版,2003:156-169
[3]张燕瑾.中国古代小说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9-63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之明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40
[5]洪钊.诸葛亮十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1-260
2.期刊文章:
[1]刘开洁.诸葛亮出场描写中的铺垫、衬托艺术[J].修辞学习,2002,(5):29-30
[2]余兰兰.近20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研究述略[J]. 湖北大学学报,2002,(11):48-51
[3]冯文楼.诸葛亮形象的寻绎[J].江淮论坛,2005,(6):115-120
[4]沈伯俊.忠贞智慧,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151-154
[5]谢全玉.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J].读与写杂志,2009,(8):51-52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及其文化意蕴(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