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暴力美学的创造风格
纵观余华的创作风格,首先在选材方面,不能不说暴力美学的体现是余华创作的一个重要风格,这是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形式的最终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不恰当的形式会反过来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在创作中用蜂拥而至的暴力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许多研究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真实,想为读者展示一个不能被重复的世界,所以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他倾听到的是来自世界深处分崩离析的声音, 因此他的作品中必将出现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 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更是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更为悲剧性。
余华之所以如此不厌其烦地向作者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悲剧,一次次暴露人性的黑暗,是因为在面对世事的险恶与黑暗时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 他花费巨幅笔墨刻画了人性的恶之花正是因为在内心强烈的渴望人性的真、善、美。为何余华前期创作中避而不谈人性的善,一味去刻画恶。他正是因为把那种“善”当作宝贝,已经洞穿了现实社会里种种虚伪与不真实,因而在一种对立的方面去看世界,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去反映世界。其实,细读余华前期的作品,字里行间都能够发现作者那焦灼的企盼善良的目光。《十八岁出门远行》写“我”被欺骗与抛弃之后,是这样描述的“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此时遭到遗弃的“我”孤独无助,是多么迫切地需要一份关爱,一点温暖。在《活着》中。作者把人性的两面表现得那么充分与丰满。福贵年轻的时放荡不羁, 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在后来却是浪子回头,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终于体现在他身上。妻子家珍忍辱负重,没有因为家境的突变而离去,吃苦耐劳,善良美丽。女儿虽然是聋哑,心地却非常善良而质朴,他的女婿二喜更是忠厚老实。在书中富贵所经历的所有死亡事件,每一件都是可以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的,都是人性中善良一面的逝去,令人唏嘘不已。但也正是由于一次次被毁灭,更突出了善良的弥足珍贵,它美好,而又脆弱。读来虽令人心酸,却仍留有丝丝温馨,正是那些不断逝去又重新绽放的善良让富贵面对种种灾难还能够顽强的活下去。
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