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
余华,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的父母都是牙医,自己也曾当过五年的牙医,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说起余华,我们不得不提及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作为先锋派中的先锋,余华早年的作品被冠以先锋文学的典范。先锋文学,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以前的传统和规范,力图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先锋文学作为一种新事物,为文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开始出现时确实引起文坛轰动,一系列关于先锋作品的评论接连出现。但正如历史上的很多改革一样,先锋文学运动并没能持续下去,不到十年的功夫,中国的先锋派就风光不再,大批的作家相继转型,余华也不例外,但这次运动给文学界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
一、简洁流畅的语言
余华用简洁的文字能表达最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从《温暖的旅程》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华受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不少影响,甚至有些情节都模仿了《礼拜二午睡时刻》,小说里的一切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又远远不够,这样的描写比文字本身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十八岁出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余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种语言,有点像自言自语的简洁文字。“我走了一天路,只碰到了一辆汽车,我拼命地追汽车直到它消失,然后对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我马上发现笑得太大声会影响呼吸,于是立刻不笑,继续走路。”这里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影子,就如余华自己所说:我喜欢《孔乙己》这部作品,它应该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典范,鲁迅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来描写孔乙己的一生,几乎是一种散文的笔调,但细节却并未因语言的简练而丧失,相反,它很丰富、很饱满。而这个方法余华就用在了小说《两个人的历史》上,叙述和用语都非常俭省,通篇不过3000余字,却叙述了两个人的一生,近一个世纪的故事。如同电影中常用的闪回,每一个片段构成了一段历史,这种类似于概述性的叙述又不缺少细节的描写,人物形象也不脸谱化。余华的小说语言还很流畅,从上到下,一气呵成,没有突兀,让你感觉就是如此,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的。
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