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刘备这个人物的塑造中,我认为是有得有失的,他是一个不惧生死的壮士。曹操兴数万兵攻打徐州,扬言屠城泄愤。他仅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便敢直奔徐州,救陶谦,战曹操,生死无惧,全然无悔!可他也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中年人。与曹操多次交手战败后,他不得不寄人篱下,依附刘表,驻守新野这弹丸之地。此时人生过半,老之将至,却未建功业,髀肉横生,刘备老泪纵横,痛哭流涕,遂有“髀肉之叹。”他是一个求贤若渴的明主。求贤到总让人感觉有些虚伪,可又说不出来那里虚伪,在遇到徐庶后,言听计从。后徐庶走后,年近五十的他请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做他的军师,三顾茅庐拜谒孔明。说他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在面对刘表抛出的荆州九郡之时,没有选择做这荆州之主。在几乎全军覆灭的危险下,他也依然没有抛弃荆襄十万百姓。腥风血雨由保持忠厚仁慈,作为一个帝王,很难想象在那么大的年纪,一直想着如何以德服人,关于刘备的描写个人认为有得有失。
再简单说说诸葛亮。写诸葛亮聪明的地方非常多,但是不符合常理的也非常多。赤壁之战的八回书,写诸葛亮的聪慧过人和与周瑜的斗智斗勇看是非常好看的,在孙刘联盟结合的过程中,能智激孙权和周瑜,深入了解对孙权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思想性格,对当时具体环境中吴国人的心理状态的了如指掌,那么艰巨的任务,在危险的境地,也能处之泰然,不仅成功地表现出诸葛亮政治家的眼光和胸怀气度,而且突出地表现出他的过人的智慧。但有些地方未免不符合常理,举在草船借箭和祭东风两个情节,都关系到这场大战的胜负与否,周瑜对诸葛亮的忌刻让他想要不顾大局想要加害于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来,诸葛亮不但反常的答应下来,而且还自己增加难度,将交箭的日期从十天缩短为三天。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诸葛亮利用大雾和敌人的心理,成功借到了曹操的十万之箭,既识破了周瑜想加害于他的阴谋,又让魏国损失了在十万支箭。可三国毕竟是史实,诸葛亮到底如何算出第三天会有大雾?是否表现的太过于夸张。还有诸葛亮在七星坛上作法祭东风,描写他“身披道衣,跣足散发”“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这种描写不禁让读者质疑,这是军师还是法师,疑惑是妖道?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认为在《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在整体上看是有得有失的,具体举出例子和任务也是如此,其中的一些描写的弊端,我们在今日的文学创造中仍然可以借鉴,从而规避矛盾的因素。
论《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得与失(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