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讯十二》中,冰心节录了母亲信中的一些话,向小朋友描绘母爱的“深浓”和“沉挚”,认为这是一种“开天辟地的爱情”。冰心这样动情地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母亲:“她是这么一个母亲:她的话句句使做儿女的人动心,她的字,一点一划都使做儿女的人下泪!”冰心推己及人,认定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的爱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这种爱,是最纯洁、最无私的。“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从中看出这母爱,是无比崇高、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这爱的力量又是无可估量的:“‘母亲的爱’打千百度转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万物种种一切的互助和同情。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的移向光明!”就是啊,母亲对自己的子女做任何事情是不求回报的。通讯中无论是描写母亲的慈爱,姐弟的情谊,或是大自然的每秒,无不映射出冰心的鲜明的自我形象。
对纯真童心的歌颂,是冰心宣扬的母爱向另一方向的自然延伸。冰心把童真看得格外珍贵。她认为“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她视儿童为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善反衬社会之丑恶及世风的堕落:“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她把儿童作为纯真的象征。她自己在青山沙壤疗养院里养病时,也就“不妨重做小孩子”!“一切思想,也都照着极小的孩子的径路奔放发展”,“有时对自己说些极痴的话……偶然睡不着,就自己轻轻的为自己唱催眠的歌”,从思想到行动都进入了“童心完全来复”的境界。歌颂童心,是冰心著名的“爱的哲学”的一部分。她的心向往着天真烂漫的人类童年,因为在她看来童年是人痛苦的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然而,对于她来说,这一时代已不可复得了,她便只有去追慕一切的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童心是沟通作者和儿童读者间的桥梁,也是开启儿童思想和心灵世界的钥匙。
冰心的儿童散文,抒情阐理的方式和语气也特别注重儿童的特点,遵循“童心”特有的逻辑。她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寓教育于情趣中,以情感人。她说,世界上没有一朵不美的花,世界上没有一个不可爱的孩子。母亲怀里抱的、老师领着在路上走的,银幕上的。图画里的她都爱。她希望孩子们能在大自然的风雨中成长,而非温室里的花朵。她除了用她手中的笔不停地和孩子们交流外,她还用毕生的精力为我国的儿童文学事业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从早年为《晨报·儿童世界》写《寄小读者》开始,先后写了“三寄”等大量的儿童通讯。“三寄”始终跳跃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这颗童心既是天真活泼的,与小读者息息相通,又是成熟健全的,理解和关爱儿童的一切,自觉负起滋润幼苗的天职,怀有一副慈母心肠。而我,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我是以这小孩子的心态读完这些通讯的。凭着一丝保守下来的天真,我是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冰心对小朋友诚挚而无私的爱。
(二)解放后冰心儿童散文创作的变化----纯真的歌唱
解放后,冰心有机会较广泛地接触国内外的现实生活。因而冰心儿童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有了很大扩展,作品中就多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生活图画。她回国以后献给读者的第一件礼物——《陶奇的暑期日记》,写的是一个小孩子在一个半月中的生活记事,然而作者却尽可能地在作品中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幸福的小伙伴们丰富多彩的暑假活动,正面表现了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和他们在党的抚育下健康成长。在《还乡杂记》中,她以明快的调子、清丽的语言描绘了故乡的深刻变化,赞美了勤劳的故乡人民。
在《再寄小读者》中,冰心向青少年朋友们讲诉了她随新中国文化代表团到各国出访的见闻:从非洲埃及尼罗河畔的简单的农舍,到欧洲古老的意大利的水上城市,到美丽的苏格兰牧场……不管是那里的自然风光,还是那里的民风民俗,冰心都是那样深情地用她的轻灵的笔向读者娓娓道来。看到这些描绘的场景,自己也深临其境了。她“谈到意大利的儿童”,认为“他们真是可爱!他们是那样地天真活泼,又是那样地温文有礼”。从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她始终如一地对大自然的欣赏、崇拜和热恋,感到她对世界人民的博大的爱。而《三寄小读者》则是循循善诱地向儿童讲小道理,进行“五爱”教育。她说:“小朋友,你们的幸福生活,不是轻易地得来的,世界上也不是每一个儿童都象你们一样的幸福……你们是我们的接班人,后人总比前人强,我相信你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上,一定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浅论冰心儿童散文创作特点及原因(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