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布置回家作业。要求学生回去后用一段话来写一写美丽的月湖公园。
以上课例中,我们不仅指导学生基本熟悉了课文的句式,而且还一步步引导他们学习课文的写法,运用读课文时积累的好词好句,按一定顺序向人们介绍月湖公园的美景。学生通过“尝试运用”的表达实践活动,不仅内化了课文中规范的语言,而且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以上课例的这个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以下一些新的教学观念。
1.阅读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表达,能尝试运用或模仿课文语言说话写话。因此整个课堂设计将积累、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运用”为最终目标,大量时间用来让学生开展语言表达实践活动。
2.文本语言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实践活动“习得”。先是阅读积累背诵文本的语言,再通过说话写话的语言表达实践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对课文语言加深印象,促进积累;其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尝试运用”性的说话写话练习,在语言表达实践中同化课文中新的语言图式。
二、指导学生“仿写”,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其实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仿写”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表达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学生刚开始学习表达时,对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有承接关系构段的,如《花钟》第一小节,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我们教师切不可错过。三年级第一学期《花钟》一课学习后,我们就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第一小节的写法,将自己了解的花从开放时间、形态等方面介绍清楚。文中“苏醒”“绽开笑脸”等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书面表达中去。这样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种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依照课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
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此时此刻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颇有益处。
比如:学习四年级第一学期《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当学生学完故事的结尾,小木偶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后,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经历呢?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续编故事,充实文章内容。
四、改写启发思维,使读写训练深刻化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变文体,如:学了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蟋蟀的住宅》后让学生改变人称,改成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住宅”。如学了四年级第一学期《爬山虎的脚》一课后,我们让学生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自己脚的本领,也就是将课文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还可改写情节、改写结尾、改写叙述方法(变倒叙为顺叙等)……
表达,应基于阅读,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实际上遵循的就是大语文观思想,“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一篇篇语文课文应该成为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实践活动的蓝本,应该作为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的材料,每篇课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瞄准在语言的“运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