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语言精炼、生动感人,符合人物性格。剧中人物的语言或笑谑、或深沉、或暗示、或呐喊,或低回华美、或高亢激昂、或高贵典雅、或粗俗鄙野,都随着人物性格与身分地位的不同而改变。如哈姆莱特不止一次地呼喊上帝,写其内心不平;新王与母后“居然有这等事”写他的愤恨;“碎了吧,我的心,我不能用我的嘴”是写其险恶处境。“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死就是睡眠—而如果睡眠就等于了结了。”这是他痛苦的三种选择,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母后面对儿子的责问,表面上虽然极力保持镇静,却无法掩饰内心的惊恐和惧怕:“我做了什么事,你胆敢这样放肆,粗声大气乱骂人?”在儿子的质问面前,她只好痛苦地反复说:“别说了,”“你把我的心劈成两半了。” 在色彩斑斓、复杂多变的剧情推动下,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与诗一般的语言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再次,运用独白手段表现人物内心,语言极具行动性。剧中哈姆莱特的6次独白,表现了他在复仇之前的心理斗争。有的富于戏剧性,有的富于哲理性,既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发展,使观众的情绪随之起伏。例如第一幕新登基的奸王和母后离去后,哈姆莱特的那段著名的独白。这段独白是哈姆雷特内心异常痛苦和愤慨的流露。虽然当时他还不知道叔父谋杀了他的父亲篡了王位,但也存在着对他母亲和叔父的婚事的极大不满,甚至因而对人生发生怀疑。他的这段话是不能当着母亲和叔父及其他人的面说的,但强烈的内心感情必须表现出来,因此必然采取独白的形式。这段台词很富行动性,使人久久不忘怀。再如先王的鬼魂一出场就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喊:“我……生前孽障未尽,被判在夜间游行地上,白天忍受火焰的烧灼……”,接着口齿清晰地向他的儿子揭露他自己如何被谋害,王后如何被诱奸的悲惨经过,一下子把悲剧气氛布满了台上台下每个人的心灵。但是,他谈到他所受的痛楚,并不是消极地控诉,而是积极地要求复仇,还对儿子作出了冷静、正确而又严峻的指示和告诫,以致在哈姆莱特后来一些提及坟墓、月光、苍白的眼神等等疯言诞语中,还可清晰看出那场神圣的灵肉对话的痕迹。这段语言显得悲伤而庄严,惨苦而坚定,迟疑而从容,雄辩、激昂而又富于逻辑力量。
总之,哈姆莱特的悲壮激趣,新王的色厉内茬,阴险狠毒,母后的做贼心虚,奥菲利娅的善良、脆弱等等人物性格正是通过出神人化的戏剧语言刻划得异常鲜明。《哈姆莱特》的戏剧语言就是一篇悲剧形式的诗章。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它精巧的结构,丝丝入扣的情节安排,多彩多姿的戏剧语言使其在戏剧艺术的殿堂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世剧作家学习的典范。作为一部复仇型政治悲剧,它极为有力地展现了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和心理,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
莎士比亚不愧为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永远也说不尽的,然而在他众多作品中最说不完的恐怕就是那部著名的《哈姆莱特》了。诚如席勒所说,《哈姆莱特》“使我们心里充满最尖锐的痛苦”,而这部戏“给我们的欢乐,永远超过自然世界里一切矛盾能使我们痛苦的程度。” (注8)
引文注释:
(注1)本•琼生:《莎士比亚戏剧集题词》。转摘《外国文学作品选》,第2页
(注2)黑格尔:《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原则》,《马列文论附录研究资料》(二),第293页
(注3)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
(注4)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注5)高尔基:《文档学》,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63页
(注6)罗念生:《诗学译后记》
(注7)亚里斯多德:《诗学》1962年版第19页
(注8)席勒:《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马列文论选读附录材料》(二),第262页
参考文献:
⑴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96.
⑵朱维之: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世界文学名著选评: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
⑶周煦良: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⑷舍勒:论悲剧性现象:见《舍勒选集》(上),刘小枫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
⑸《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见《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浅论《哈姆莱特》的悲剧艺术(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