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质量成本的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就是在施工之前就要有计划的做好质量控制的安排,首先是施工组织设计,项目开工前要有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要对一些重点部位、重点工序以及一些新工艺、新措施做详细的交底,指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对哪些环节加以特别注意。通过有事前的计划、组织有效的避免一些质量通病的发生。
3.1.2质量成本的事中控制
质量的事中控制人的因素是首要的。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违纪违章等。
(1)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可以依靠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靠培训和优选,进行岗位技术练兵。
(2)材料因素。材料因素(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掌握材料信息、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
据统计资料,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总投资的75%或更多,正因为这样,一些承包商在拿到工程后。为谋取更多利益,不按国家有关规范进行材料的进场把关,使一些达不到国家标准的材料用到了工程施工中去,从而给工程质量埋下了永久的隐患。
(3)施工工艺因素。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工艺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是否能得到有力的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工艺、技术、操作、组织、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4)机械设备因素。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地形条件、项目结构形式、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技术经济等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合理确定施工机械的数量。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
(5)环境因素。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象条件、污染规定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也会影响到施工成本,所以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严加控制,积极消除不利因素。此外,冬雨季施工时,还应针对工程的特点,如是钢筋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等,拟定冬雨季施工方案以免工程质量受到冻害、干裂、冲刷等危害。同时,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尽可能减少施工所产生的危害对环境造成污染,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实行文明施工。
3.1.3质量成本的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指对工程质量的事后检验。如发生一些规范允许的质量偏差,就应该及时进行纠偏处理,避免由于处理不及时发生更大的质量事故。纠偏处理完以后要认真总结,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五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会逐渐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它们互相交叉作用,必须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应正确对待和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预算成本、质量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的技术方案,最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质量成本。项目经理部也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从而导致施工产值很高,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3.1.4控制返工率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各级质量质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理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3.2 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3.2.1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
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建筑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也不是越长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综合预测并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工期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经理部为了保证正常工期而采取的所有措施费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各种施工环境及自然条件等引起的,也可能是内部因素造成的,如停工、窝工、返工等,因此所引起的工期费用,称其为工期损失。相对来说,工期越短,工期措施成本越小;但当工期缩短至一定限度时,工期措施成本则会急剧增加。而工期损失则不然,因自然条件引起的工期损失,其损失额度相对较小,通常情况下不给予赔偿或赔偿额度较小,该部分工期损失在正常施工工期成本中可不予考虑。因施工项目内部因素造成的工期损失,随着工程正常的展开,管理人员经验的积累也会逐渐减少。综合工期成本的各种因素,就能找到一个工期成本最低的理想点,这一点也就是工期最短并且成本最低的最优点。
3.2.2 合理的编制施工工期进度总计划
在工程项目开始之前,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期进度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务实性,进度计划一定要和现场情况紧密结合。在了解和熟悉图纸基础上,根据合同要求编好工程工期进度计划,同时搞好土建与安装的配合。
3.2.3 编制各个阶段的详细工期进度计划
为了按期完成项目的全部合同内容,必须实行分段控制,根据总进度计划制定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用周计划保月计划,用月计划保年计划,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下一定的余地,以免在施工时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工期无法按时交工,影响了工期和成本。
3.2.4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对策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