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直未理顺,职责划分不清晰。管理机构设置不统一、不规范,管理职能主体缺位与越位并存。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都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负有监管重任,但这些权限和职责又存在交叉和分工不明。如国有资产购置、处置权限,资产清查及问题处理复查等,每个部门的职责范围都不十分明晰,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往往是各行其是,形成大家都管又都不管的状况。这也就给个别学校弄虚作假、隐瞒不报、随意处置国有资产等违纪、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财政部门则无法准确掌握国有资产的存量情况。有效的监督是防止违规、违法行为方式的重要措施。就学校自身内部来讲,由于历史沿袭和人员编制等原因,大多没有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是专职人员,有的即便是设有专职人员也仅仅是局限于固定资产的记账,更多的学校往往是由财务部门代行资产管理部门权限。这种机构设置的缺失也就造成了学校国有管理工作的先天不足。
(六)制度缺失、方法落后
缺乏有效而健全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落后与现实需求,急待创新管理手段。学校虽然有相应的资产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常常由于领导在资产配置过程中的随意性,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导致制度执行不力,资产管理落不到实处而造成不良后果。其表现为:
1.固定资产管理员不知道会计账面上的资产存量,财会人员也不了解资产的实际状态。
2.对原有资产处理不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资产的划拨、变卖、借用、核销个别人一个人说了算。
3.是对于无偿调入或捐赠的资产未纳入单位的资产管理的范畴,甚至资产处置收入不入账、账实不符。而且在出现问题时有关人员相互推诿,难以分清职责,极易造成资产的损失。
三、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资产产权不明晰
产权关系不清晰、职责分配不明确,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在法律规定中,尽管政府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但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点多线长,存在的形式多样,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区,而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财政部门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力度,无法对国有资产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导致国有资产实质上被各主管部门所占有和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一直以来就没有统一的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因此,资产的使用单位,甚至使用个人都可以实质上占有这些资产,成为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也真是因为这种产权关系的不明确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管理意识淡薄
思想认识模糊,特别是单位领导不重视、资产管理观念严重落后。学校的领导大多是管教学出身,对于教学工作很内行,但对资产管理不精通,对国有资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一些流失现象视而不见,普遍存在重资金轻实物和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同时,很多单位负责人在购置资产时随意性乃至盲目性较大,使用者对资产的实际使用效果和购置成本及日常维护费用性价比考虑较少,紧跟新形势,盲目攀比、随意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十分普遍。个别单位在购置小汽车、电脑、办公用具等仪器、设备时甚至存在谋取个人私利的现象。从而导致了资产配置过剩、闲置及超标、超容的现象发生。
(三)管理制度缺失
缺乏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职责不清,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不强。2006年7月颁布执行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尽管从宏观层面确立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是这两个办法主要是针对存量资产的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形成和配备两个重要环节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科学的配置。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有监督管理权限的部门很多,但是由于管理观念、机制、方法都相对落后,且经常是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形成了大家都管又都管不好的局面。此外,审计监督体系不到位,审计监督体系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已发生问题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不追究处理,社会审计无权处理,导致只查不改只有不了了之。
(四)人员业务素质不适应管理需要
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往往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的情况。就以中小学校为例,一般都是由学校后勤处或是办公室兼管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让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后勤人员负责此项工作,通常采用手工记账,部分单位因为后勤人员变动频繁,随意性很大,因此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要求相距甚远,致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许多具体工作的方法、手段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资产难以得到有效监管。
四、解决和完善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加强认识、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和责任人追究制度,强化资产管理意识。加大宣传培训的力度,努力提高各单位负责人对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其在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广大中小学校来讲,就是要明确学校的法人代表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同时建立起一支由办公室主任或后勤处长、财务科长、会计人员、固定资产管理员,资产实物保管员以及修理维护人员等组成的较为稳定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确保把资产管理的职权、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管理部门和责任人,保证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对造成财物损失的责任人追究相应的责任。
(二)构建有效的资产管理考核体系
构建有效的资产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与监管有关的各项法规,进一步加大各部门的监管力度。主管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对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对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实地抽查,把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正常工作轨道。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发现的违法违纪、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问题要及时进行严肃处理。
(三)完善立法、加快闲置资源整合
完善立法,坚持依法管理资产,杜绝资产流失,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1.立法机关应当根据现行情况尽快制定出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财政部门制定出相关配套的政策、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单位制定出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国有资产管理奠定良好的法规制度环境。
(1)是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覆盖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处置的每一环节。
(2)是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三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财政部门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调控及资产收入管理;主管部门主要履行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特别是要强调资产使用部门职能是对国有资产承担的常规管理责任,从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3)是建立健全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定期结合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增减情况。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监管职责,依法行政,严格执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产权变动等规定,做好资产监管工作。凡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不论其是否纳入预算管理,实行何种预算管理形式,都必须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手续。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台帐和明细账,防止“筹资”购置、“长期借用”以及通过上级补助、奖励、接受捐赠等渠道取得的固定资产不登记入账的现象发生,做到不让各类资产游离于监管之外。要定期对资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凡兴办实体的单位,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做到事企分开,不得将财政资金和单位只有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转移到经营实体。要依法处置国有资产。资产处置要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按处置权限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批,经批准的资产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处置收益要及时上交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就基层学校而言,其办法就是在学校后勤处统一牵头下设立一个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小组,负责学校固有资产(包括房屋、土地、办公设备、仪器设备、家具、无形资产等)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制订。学校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租赁、采购、评估、调拨、转让、报损和报废的审核和批报等工作。从而避免多头管理,谁也不负责的局面。其具体的职责:(一)负责制定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二)负责资产账、物管理及资产清查、登记、统计、报告;(三)负责办理资产调拨、转让、报损和作废等报批手续(四)负责资产的合理配置,履行资产投入的申报手续,并对配准投入经营资产进行监督管理(五)建立“一卡、二账、三制”。“一卡”即固定资产使用卡;“二账”即资产分类明细帐、财务总帐,实行定期清查,做到帐卡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三制”即计划购进、收发领用制度、财产保管定期盘点制度、资产处置制度。 中小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