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到位
当前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很不到位,尤其是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在企业中的设置较少。由于缺少预算管理委员会,使得董事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各项权限几乎无法有效实现,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监督等权力大部分都落到了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的手中。董事会无法对每个层次部门(包括总经理)的权责利进行有效控制,削弱了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的整合、资源配置及控制作用。
(四)制定的预算目标不合实际
预算是企业对未来(一般指下年度)行为的一种计划安排,在预算确定中体现为一系列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尽管考虑了不确定因素对未来的影响,并进行了合理的估计,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计指标仍存在差异,甚至差异很大。管理层总是希望预计值与实际执行结果尽可能接近,最好是能吻合,能够不偏不倚地落实既定方针。但执行的结果往往是,要么远远超过预算指标,要么大大低于指标,很少有企业能够使预算指标同实际执行结果接近或吻合。这种现象主要产生于两种情况:1、实行超计划奖励的企业,为了能较多地完成预计任务,往往编报较低的预算草案并给预算审批留下足够的"加码"空间,使预算能够轻松地完成;2、在实行以经营目标作为任免主要经营者依据的企业中,预算单位的经营者为了获得经营资格,往往编报的预算很高并提出达到预算目标的理想措施,以取得预算审批部门的高度信任,当预算无法完成时,预算编报单位又会以各种客观理由为借口为自己开脱。如何使预算指标真正起到目标导向作用,并减少乃至取消讨价还价行为,是管理层非常头痛的事情。事实上,预算指标究竟定在什么位置,预算编报单位基本上是心中有数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往往无法合理确定比较可行的方案,于是讨价还价在所难免。要求预算单位一下子将预算确定得很准确也不现实,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五)预算的编制方法不合理
企业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编制预算时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而我国多数企业采用增量或减量预算编制方法。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增量或减量预算的编制简便,二是给预算确定中的讨价还价行为留下空间,三是承认历史水平的合理性。尽管增量或减量已经考虑了某些非正常因素,但确立增量或减量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致使预算的编制未能真正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事实上,预算管理的最直接目的有三个,一是充分利用价值链分析,剔除经济行为中的非增值因素,二是通过预算的确定协调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分清各种经济行为的轻重缓急,三是确保各种经济行为有助于企业目标战略的实现。按照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在编制预算时必须结合具体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经济内容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不能将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有的单位甚至希望通过标准化预算管理软件的应用代替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
(六)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强
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中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作用不大,尤其是预算的执行差异分析与控制往往是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很少顾及。很多企业每年只进行一次差异分析,这种分析最多只能起到事后评价的作用,事中控制作用较差。至于对预算执行的实时控制,则更多的企业,包括全面预算管理相对完善的大型企业集团都无法真正做到。
(七)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和激励是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调查结果却表明很多企业认为预算的考核对职工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到预算推行和预算管理缺乏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八)管理部门的预算考核只注重费用节约额
预算起源于美国的政府开支,在企业的应用也是从管理费用开始的。由此大多数认为,对管理费用实施预算管理主要目的就是能通过预算控制费用,以使费用支出不超过预算。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企业都规定了管理费用超支或节约奖惩办法。但导致的结果是,有些管理部门为了节约费用,得到相应的奖励,削减了一些必要的活动。从而产生了减少工作,多得奖励,消极怠工的矛盾现象,这与实施管理费用预算控制的目的相违背。
四、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决策者要清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残余,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观念,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计划,通过市场中的计划导向与计划中的市场导向相互结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要把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融会贯通于每一个职能部门、下属分公司、员工的具体工作中,提高全员、全过程的参与意识。只有企业每个员工都关心、支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其开展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有利于早日完成预算。
(二)了解预算的根本目的,加强预算的实施和落实
企业不能只将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去填补制度空白,而应将预算管理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手段,重点不在于企业有无预算管理制度,而重在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实施和落实。 试析我国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