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企业融资是中小企业走向市场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回答和解决下列问题:为什么经济体制和金融制度会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为什么中小企业大多难以摆脱资金短缺困境及对资金长期渴求的愿望?为什么微观企业资金匮乏而宏观社会资金相对充盈?为什么融资方式、融资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何扩大融资渠道、变革融资方式、提高融资效率?如何选择企业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和治理结构?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本文都进行了回答。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体制 对策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外中小企业的界定上的共同点与差异
中小企业是一个从企业规模上讲相对于大企业的概念,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小商品经济时代,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直到19世纪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大工业体系和现代商业体系形成,大企业、大公司开始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参照物,才出现了中小企业的概念,它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当前,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各不相同,难以统一。有些国家如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只区分大企业和小企业,不使用中型企业这一概念,大部分国家均将实收资本、经营额、雇用人数等三项指标作为划分大型和小型企业的标准,有的只取两项,然而雇用人数这一标准必有,一般将雇用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这里特别需要指出是,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也不一样。我国就先后于1978、1988、1992年发布企业划分标准的文件。2006年出台的最新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精神规定的,即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三项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具体体现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不同行业标准也有所不同。
如工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等三项指标,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交通运输业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从中可以看出,标准的制定考虑了以下因素:(1)各行业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程度不同,所规定的员工数量、销售额和资产总额的多少也随之有别;(2)由于企业千差万别,允许标准的设置空间;(3)中型企业设置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以便与更多的小企业相区分。
目前,中外对中小企业的界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实收资本与总资产以及从业人员的数额上,由于我国是一个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许多企业特别是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初始注册资本有限,由于经济欠发达,资金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而采用了总资产而不是实收资本作为企业界定标准,在从业人员的把握上也相对较为宽松。
就中小企业的分类而言,可以按所有制形式、产业特征、生产要素特征、生产方式特征、市场特征、产业进化程度以及与大型企业的关系来加以区分,一般企业采用业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制等三种产权形式,每种法律形式各有其优缺点。
(二)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大、分布范围广、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经营项目丰富、经营体制灵活、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等优势,常常被称为一国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细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面大企业间的兼并、扩张加剧,跨国公司大行其道已成为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企业形态的小型化、微型化也成为一道风景,这刚好说明中小企业仍能找到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统计数资料表明,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中小企业数量都在99%以上,欧、日中小企业数量所占比例也都与此不相上下。如此众多的中小企业,不仅在创造社会财富、创新科学技术、繁荣地域经济、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在吸纳就业人口、活跃市场经济、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常被各国政府誉为“市场经济的支柱”、“经济活力的源泉”、“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新经济的助推器”、“通往繁荣之路”等等。2000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的《欧洲小企业宪章》,从立法上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首段文字就指出:“小企业是欧洲经济的中坚力量,它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孕育了丰富的商业思想。只有把小企业的发展优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欧洲试图在新经济中引领潮流的努力才能成功”。可见,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视和期许,正是现代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为此,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总量已超过1000万家,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40%和60%,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孵化、培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充分肯定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需求,吸纳就业人口,开发新产品,扩大出口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法律形式明确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近几年来,除了立法以外,又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开放“二板市场”,全面启动信用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构造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信用生态环境等等。然而,这种努力仍然遭遇到许多困难,致使中小企业最要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去年年初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使得过去稍有缓解的中小企业的信用供给又一次紧绷,不少地方资金供应链断裂,部分中小企业“嗷嗷待哺”,难度时艰。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说明在我国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任重而道远,它需要从体制环境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才能达到真正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地位
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个体的弱势地位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或者说是熟视无睹,见怪不怪。只有对其弱势地位进行深入的洞察和剖析,特别是对中国处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所具有的特殊性的拿捏把握,我们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就世界各国的普遍性而言,个体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是资金短缺、规模小,经营管理能力差,缺乏足够的信息,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少,筹资能力弱,大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构成了不可分割的利益集团,因而,大企业在资金紧张时常能得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此外,大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阻力小、成本低,能够轻松的从社会筹到所需的资金,相反,中小企业很难在社会筹得所需资金,中小企业进行经营规模扩展之时,其管理的蜕变要求亦随之而来,企业不能把握住扩张应具有的阶段性,就预示着其败亡。企业的扩张使其同外界经济组织的联系更加多样化、广泛化和复杂化,创建者会感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已超过其知识和能力的范围,如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实力,就很难以丰厚的待遇吸引拥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管理人才。其次是根基不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若要成功实现创业和创新,蕴藏着巨大风险,据美国近十年的统计,每年在联邦政府新注册的中小企业达800万家左右,但同时破产倒闭的企业也达790万左右,生成率不高于2%,这说明相对于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的大企业而言,个体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生命力有其脆弱的一面,十分不稳定。第三是资信度低,社会公信力弱,银行通常以追求稳健经营为目标,而中小企业的资信相对较差,其适合用作抵押、质押的资产较少,即使银行有大量的可贷资金,中小企业因难于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其获得贷款的机会也相对较小。此外,在抵押贷款过程中,还有不少相关抵押、质押的对象、范围等问题难以解决。
在中国,除了存在上述普遍性以外,其弱势地位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构成看,中小企业中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诸多,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资料,2003年,全国1000万家(狭义1000万家、广义3980万家)企业中,属于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中小企业约占90%以上。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间发展起来的,尚处在幼年期,虽然成长性能较好,但是技术含量低,加之家族式经营管理居多,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因而生命力尤显脆弱;二是经营资本严重不足,原始积累有限,因此“金融缺口”大,融资渴望十分强烈;三是缺乏完整、透明、连续的经营信息,造成信用基础的缺失,因而往往使信用供给方望而却步,或者与之打交道时疑虑重重,其结果是在为数众多、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中能够获及信用资源的也只是凤毛麟角。据人民银行课题组2004年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例证,我国95%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年复一年的自我积累来实现滚动发展的,能够得到银行贷款或其他金融支持的企业非常有限,进一步分析个中原因,出现这种信用背离现象,并非中小企业心甘情愿,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弱势地位所造成。当然,按理讲,弱势地位只能是融资中的不利条件而已,并不必然带来融资难的问题,只有在我国特殊的体制政策环境下,这一问题似乎成了一个久治难愈的顽症。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