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与现实选择
(一)融资的概念及分类和特点
1. 融资的概念
关于融资的定义很多,融资不仅有大量的理论内容,更有生动丰富的实践含义。中小企业融资与其说是个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个实践问题,鉴于此,用通常的方法来定义融资,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合理建议更具实践意义。一般而言,所谓融资,是资金融通的简称,它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两个方面,本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资金融入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所谓资金的融入,是指经济的主体(如企业等)根据生产经营或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筹集、融入资金用于投资或生产经营的活动及其结果。相应地,企业融资就是作为资金需求者的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资金供给者筹集、融入资金用于投资或生产经营的活动。
2. 中小企业融资的分类和特点
所谓企业的融资方式,就是指企业融入资金的形式、手段、途径,也就是企业从哪些渠道、通过什么方式筹集资金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融资体制、金融市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企业融资方式中体现着该国一定时期特有的经济体制和融资体制,为了更好地研究企业融资,有必要先对企业融资方式进行分类。
融资方式按照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可以分为内部融资(Internal finance)和外部融资(External finance)。这种划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爱德华•S•肖提出来的。按照他们的意见,内部融资是指投资者利用自己的储蓄作为投资资金。从企业角度分析,内部融资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的利润扣除股利后剩余部分(留存收益)以及经营活动中提取的折旧。由于折旧主要用于重置损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因此,企业增量融资的主要内部来源就是留存收益(包括各种形式的公积金和公益金、未分配利润等)。可以认为,内部融资是企业创办过程中原始资本积累和运行过程中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财务上的自有资本及权益。外部融资,是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向银行贷款。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也属于外部融资的范围。
(1)内部融资具有以下特点:①低成本性。内部融资的财务成本小,不需要直接向外支付相关的融资成本和费用。不过,内部融资也会有机会成本,有时机会成本可能会很大。②低风险性。一方面与其低成本性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由于不存在支付危机,因而不会出现有支付危机导致的财务风险,当然,其他性质的风险仍然存在。③自主性。内部融资是企业的自有资金,企业在使用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受外界的制约和影响较小。④有限性。内部融资的可能性受企业自身积累能力的影响,融资规模受到较大限制。
(2)外部融资产生的基本条件是资金收支不平衡。其显著特点:①高效性。外部融资必须有企业之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供给资金。因此,它可能不受企业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在这种融资方式下,分散的、小额的储蓄可以转变为集中、大额的金融投资,所以该种方式具有融资高效性。②有偿性。从融资的产权属性来看,外部融资包括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企业除需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外,同时还要支付各种各样的融资费用,融资成本高,具有明显的有偿性;股权融资,不需要直接支付资金使用费,但要向有关中介机构支付各种融资费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股权融资也是有偿的。③高风险性。外部融资的高风险性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债权融资存在的支付危机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其次是股权融资(特指股票融资)在证券市场的高流动性会带来“交易风险”。④流动性。对于债权性外部融资,其本质上属于他人产权资本,企业无权占有和长期使用,期限一到,债权人就会要求偿还,因此具有期限不稳定的限制。
(二).现代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
企业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在融入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不同融资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通过不同融资方式所筹集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是企业融资行为的结果,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融资能力、融资绩效,而且反映了企业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的所有理论都提出了两个基本问题:企业能否用负债代替股本而增加其价值,如果是肯定的,举债多少最为合适?
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作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尼与米勒(Modigliani & Miller,以下简称MM),1958年6月联合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该定理构成了现代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MM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市场理论,完全市场理论的基本含义是:①资本市场具有强式效率性,所谓强式效率性是指股票的现行市价已经反映了所有已公开或未公开的信息,任何人甚至掌握内部信息的内线人也无法在股市上赚取超额报酬。②没有筹资费用(包括股票发行和交易费用)。③不存在个人和公司所得税。④公司的投资决策与股利决策是彼此独立的。MM理论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没有所得税和破产危机),如果有关企业发展前景的信息是对称的,那么由于市场套利机能的作用,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的选择与企业价值无关。即在公司有较好的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如果股利分配的较少,留利较多,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上升,投资者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来换取现金;如果股利分配的较多,留利较少,投资者获取现金后寻求新的投资机会,而公司仍可以顺利的筹集到新的资金。
以不对称信息为中心的融资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罗斯(Ross,1977)以及梅耶斯和麦基里夫(Myers&Majluf,1984)等。罗斯在“财务结构的确定:激励和信号方法”一文提出“根据现实世界的结构性特点对MM定理进行修正后得出的模型”。罗斯认为,企业收益分配是按照索取权的优先顺序排列的,如果企业市场价值提高,经营者会由此受益;如果企业破产,经营者就会受到惩罚。由于在任何债务水平上,低质量中小企业都拥有更高的边际预期破产成本,所以低质量企业的经营者就不会仿效高质量企业进行过多的债务融资。也就是说,越是企业发展前景看淡的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水平就越低,投资者可以凭借企业债务融资比率来判断企业预期市场高低,即企业质量的高低,从而确定自己的投资组合。
(三).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重要
在外部融资方式上,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一般更多的依靠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而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则相反,主要依靠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从表2—2可以看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缓慢变化,各国在保持原有融资方式特征的同时,不同的融资方式相互结合,在融资方式选择上越来越趋向同一。原来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由于商业银行介入长期信用和证券业务,而使银行间接融资比重有所上升。实际上,在其他许多国家,直接融资也远没有间接融资来得重要,在日本和韩国,间接融资甚至占绝对优势。
表2—2 企业融资方式的国际比较:1980—1984(%)
国家 内部融资 外部融资 外部融资
小计 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 小计 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
美国 73.7 26.3 17.2 9.1 100 65.4 34.6
日本 59.1 40.9 35.1 5.8 100 85.5 14.2
英国 81.0 18.9 16.7 2.2 100 88.3 11.7
法国 42.1 57.9 41.5 16.4 100 71.4 28.6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国际比较分析》,《中国金融年鉴》(1980—1996),转引自朱元午,《企业集团财务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四).银行贷款是企业外部融资的最重要来源
美国近年来正常年份中工商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筹集的资金比通过发行股票所筹资金多25倍,1970年至1985年间股票市场筹资在美国工商业公司的外部融资中只占较小的份额(2.1%),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工业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虽然不断发展,但总的趋势,股票发行额的增长速度大大慢于债券发行额的增长速度。当然,在不同国家之间,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债权融资的相对重要性有一定的差异。
表2—3 国际融资结构比较(%)
国家 内部融资 银行信贷 发行股票 发行债券 其他
美国 64.1 22.2 0.8 9.3 3.6
英国 66.6 21.8 3.8 0.6 8.2
德国 59.2 22.6 2.2 0.8 15.2
日本 35.3 40.7 3.4 3.0 13
资料来源:《企业融资机制分析》刘彪,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06。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观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史,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企业素质、特性、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融资成本所限都会注定把内部融资作为首选。在内部融资不能满足其快速成长对“资金缺口”形成的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外部融资的途径。而外部融资方式中,诸如对内生条件、外部环境以及风险、成本,便利性的考量,银行贷款仍然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一点,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见图示)
根据《金融时报》2005.4.16刊登的资料整理,融资总额为29023亿元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来说,情况也大致相仿,现以我国私营公司与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比较来说明,据世界银行所属的国际金融公司的调查显示,由于中美中小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中小型企业对内部融资的依赖比美国中小企业要大得多,而中美两国在外源性融资中,都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很大,但美国中小企业对贷款的可得性要大的多,同时,美国中小企业对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可得性也很大,中国则不然。(见图示)
资料来源:根据2004.7.6中国《金融时报》资料整理,
现在我国的中小企业正处于一个规模扩张时期,仅靠初创时期的原始积累、民间借贷以及集资入股等方式的资本投入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必须拓展融资渠道,依靠直接或间接融资方式来解决,而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风险较小、成本较低的银行贷款方式便成为中小企业普遍追求。然而,由于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结构的缺欠,却使得众多企业的融资受到了限制。以银行贷款而言,从有效需求看,占全国企业99%以上的中小企业所占有的贷款资源仅为52.8%,其他融资方式几乎与中小企业无缘。这种量的不对称性,造成了融资结构与潜在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对称性,不仅给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困境,如不及时加以缓解,必将最终限制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特殊体制环境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