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扰乱经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秩序经济。市场经济是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交换的法则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价格规律为核心逐渐形成一整套法制法规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的规范与秩序。因而,市场经济是依法管理、运作、处置的经济。然而,制造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虚假的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特别是股市中成为“重灾区”。其造假手段之恶劣,害人程度之严重,实已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据《检查日报》报道: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市称“琼民源”。1996年“琼民源”的年报宣称有5.71亿元利润,如此惊人的业绩令人倾倒。10万股民为此倾囊竞购,争相入股,“琼民源”因此成为1996年股市的“一匹最耀眼的黑马”。然而,“琼民源”神话不久就被打破。原来,5.71亿元的所谓利润中有5.66亿元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而跟随其后的“银广夏”,在1999——2000年,通过各种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当时的财政部会计司司长高一斌处长不无痛心地断言:中国会计造假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
(2)毁我经济大业。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财务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由来自各个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汇聚而成的。当诸多失真的会计信息层层上报汇总后,高层经济决策最终得到的会计信息的“水分”之大简直无法想象。如此情形之下,怎能指望编制出量力而行的预算方案?怎能指望出台理智、科学的经济决策?又怎能指望一种健康安全的经济规划?最终毁掉的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大业。
(3)滋生经济蛀虫。近几年,领导干部、财会人员徇私枉法犯罪日益突出,大案要案层出不穷。许多高级干部深陷泥潭,而犯罪由个案向窝案、窜案发展,这从一个层面上反映出职务犯罪的蔓延之势。据《人民时报》今日视点栏目《“一把手”职务犯罪值得关注》报道:1998年至今,广东省检察机关侦查的1852宗2063人国有企业人员职务犯罪案中,国有企业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约占50%,有些甚至超70%。也就是说国有企业职务犯罪人员中,半数以上都是“一把手”。深圳市查处的187宗国企人员职务犯罪案中,涉案值在100万元以上的38宗;中山市查处30宗,100万元以上的16宗,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5宗。如广东华侨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东华东营业部副经理温某等人利用虚假会计信息共挪用公款3.6亿元;中山市建筑工程公司经理朱某等人利用虚假会计信息挪用客户存款1882.5万元港元、779万元美元;佛山市某口岸公司经理、财会部长、出纳均因贪污、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而锒铛入狱。这些数字和事实让人触目惊心。
3.不良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与企业相关各方的利益。
(1)对企业投资人的影响。在一个规范的现代化企业里,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股东所追求的是财富最大化。因此,以公司股东为主要考虑对象的投资者立场,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要满足投资人需要、服从投资人利益、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代表国家利益的国有股股东会站在国家立场,选择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会计政策。
(2)对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影响。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规范过程中要从全局出发,考虑政策的适应性和广泛性,需要以“充分性原则”来体现其政策制订过程的决策民主性。会计制度的制定者对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也是其研究的内容之一,因为任何一项会计政策的出台都是一种为转移财富而进行的竞争,会计制度的制定者作为一个代表国家利益集团,也决定了其参与政策制定的动机是为谋求自身利益,他们会通过制订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各种管制性的规章,将社会资源的控制权转移到政府手中。他们以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财务活动时也会考虑国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由于在制定政策时会受到各方(包括政府、各行业、各团体以及各种民间组织)的影响,各方对会计政策的影响主要是谋求会计准则的制订权和具体会计准则的选择权。从新中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看,我国的会计制度除了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外,各行各业都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制定了自己的财务及会计制度。但作为代表国家利益的政策制定和规范者也不可能规范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政府也就只能对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做出规范,而将剩余的具体会计政策留给市场主体自己选择。正因如此,选择会计政策就成为企业的一种正常行为。
(3)对企业管理当局的影响。企业管理当局非常关心市场效应和企业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影响。一个规范的现代企业是两权分离的。股东财富的最大化通常是管理选择行为所引用的标准。而受托责任观隐含了管理当局有责任按投资者的利益行事。但在经济生活中管理当局也有自己的实质性的利益。因为管理当局的薪酬是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好坏直接相关的,如以股票期权作为奖励报酬等,这就使得管理当局更注重企业的经营成果,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成果。为了达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标或其他目的,管理当局会在各种财务结论之间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如会计方法变更、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以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含金量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