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注册会计师之所以要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作为独立第三方的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所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独立鉴证既是对投资者负责,也是对管理当局的经营行为负责。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控制和制造者,他们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会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利用合法和必要的会计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调整。如果不对其进行合法真实的审计,就会给投资人和债权人等提供错误的信息,从而影响投资人的正确决策。因此,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看,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应用也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审计线索。当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时,他就必须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甄别,并提出自己的审计意见。为投资者提供客观、公正的会计信息。同时,注册会计师有权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其在财务决策方面如会计方法变更方面的管理建议,以及对管理当局变更会计政策的潜在影响及其所偏好的财务收支系统做出评价。
(5)对会计信息中介者的影响。会计信息中介是指那些利用企业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等进行分析预测,并将分析预测的信息资料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师和咨询机构。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收集企业公开的和非公开的各种经营和财务信息,并进行适当地技术分析处理并对其做出解释,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多、更有用的财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中介者会尽可能地收集企业管理当局的现行的会计政策,并评价现行会计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和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二、不良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根源
(一)出于自身物质利益考虑
1.管理者与不良会计政策选择
(1)追求高报酬。无论在我国或是西方国家,管理者进行的“盈余管理”层出不穷,人们对此也评价不一。在经营业绩非常好的情况下,管理者为了避免董事会制定下一年度报酬计划时提高业绩标准,常常会变更会计政策,如多计可能损失、多提准备,以此“储存利润”;而在企业经营不善时,管理者为了能获得约定的年薪,也会采用变更会计政策。中国证券报网络版2000年12月25日报道:暂停上市的PT网点,2000年中期冲回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0138.88万元,而上一年同期提取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为11220.47万元。这样一下子就用冲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扣减损失9120.97万元后,形成1011.77万元的投资收益。这种“盈余管理”使得企业所有者很难完全根据管理者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做出有效的工作评价。
(2)追求高职位。对于某些人而言,权利比一时的报酬更为重要,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企业经营不善时为了体现自己的经营才能,往往会采用变更会计政策,如改变存货计价方法、不提或少提坏账准备等虚增利润。
(3)追求大市场。一个企业所在的市场越大,就会有更多机会筹资、投资和获利,而目前最大的市场就是股票市场,因此,上市成了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譬如,有研究表明(孙锋、王跃堂,1999),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包括利用会计政策的变动改变自己的经营数据等手段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尤其是受配股、特别处理、摘牌、配合三级市场炒作等。
①配股现象。1999年证监会对配股政策做出修订,最大变化在于对拟配股公司历年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上,将原来的“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改为“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每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注2)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要求,采取了明显的“盈余操纵”措施,形成了我国股票市场独特的“10%现象”。例如: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将土地使用权摊销年限由20年变为50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由按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分类折旧标准限改为按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分类折旧标准的上限提取。由于会计政策的变化,致使公司1999年度全年利润总额8352.2万元,净利润7523.3万元,净资产收益率11.07%(1998年净资产收益率10.05%,1997年9.07%,二年平均10.06%)。如果不改变会计政策,继续采用原会计政策,公司1999年度利润将大幅下降,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将低于10%,不符合配股资格线的要求。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不惜代价采取各种手段只为了达到配股的资格线。
②微利现象。沪深交易所在1998年4月22日宣布,将对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即ST处理)。(注3)因此,上市公司为了免受ST处理或摘牌的处罚,采取各种手段使本年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哪怕0.0001%的微利水平,只要不亏就行。例如:KDE公司的房地产存货在2000年度确认收入时是按估计单位成本结转销售成本,2001年按实际单位成本计算时发现,2000年度少结转销售成本2192万元。公司视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采用了追溯调整法,调增2000年度销售成本2192万元,并相应调减存货项目。公司2001年房地产收入6175万元,成本5492万元,营业毛利只有683万元。如没有上述调整导致的期初存货金额大大降低,2001年房地产营业利润恐怕就是负数。由此可见,该公司对此项差错更正的合理性是令人怀疑的。
③重亏现象。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在期限内未能消除,由国务院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注4)(即PT处理)。(注5)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便可使亏损年度亏上加亏、“一次亏个够”。这就为企业在扭亏年度减轻“包袱”,令其轻装上阵,从而起到减少欲“扭亏年度”的费用成本支出。例如:BXGF公司2000年亏损4900万元,2001年实现盈利539万元,2002年1—6月又亏损490万元。公司2001年会计差错更正调减期初留存收益约800万元,包括“发现漏提了2000年度和1999年度的售后维修费和返利等营业费用分别为312万元和297万元,相应调减2001年期初留存收益609万元”。但对会计报表的分析发现,在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2001年、2000年和1999年分别为10016万元,10340万元和9707万元),营业费用却逐年锐减(2001年为694万元,2000年调整前为1047万元,1999年调整前为2712万元)。由此可见,该公司利用“会计差错更正”通过补提以前年度费用达到少确认本年度费用的目的。
2.股东与不良会计政策选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