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会计信息是政府制定政策或法规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些法规或政策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图,在特定的环境中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目的是在全社会达到资源配置最优。企业管理当局为避免引起政治机构的注意,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保护企业的利益,比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收益递减到下期的会计方法等。管理当局的这些选择行为会影响政府的宏观决策,从而增加了政治成本。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约束和选择的范围
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约束
为了使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偏离合理正当的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并进行合理约束,使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尽量满足用户的需要。
第一,充分披露的要求。充分披露原则要求企业对外编制的财务报告应该充分揭示对投资者决策有重要影响的全部经济信息,使投资者能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
第二,所有者的监督。股东对管理当局的约束主要是通过设计薪酬制度以减少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机。同时股东可以采用对企业部分会计政策予以限定,通过降低管理当局会计政策的选择以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会计环境的制约。会计环境是指对会计的发展和创新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会计政策是受环境条件制约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目前,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空间范围应当包括公司法、税法、会计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以及有关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提示的法规等。而这些法规、政策又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
第四,规范会计行为。企业会计实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不仅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状况。会计人员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会计人员的选择动机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的质量,因此,规范会计行为是为了会计政策的选择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2.目前企业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
目前,我国会计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强制性会计政策;二是可选择性会计政策。强制性的会计政策是国家在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由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内容。所谓可选择性会计政策是指留给企业一定选择余地的会计政策。这些政策多数体现为具体会计政策。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这些政策主要包括:
第一,企业计提坏账准备时,可以采用账龄分析法、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等,计算比例在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内计算。
第二,存货的计价方法可以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成本。
第三,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准备、固定资产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的提取数额由企业自行确定。
第四,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可以根据持股比例及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程度采用权益法和成本法。
第五,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可以采用直线法、快速折旧法等。 第六,所得税的核算可以选择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可以选择递延法和债务法。
企业会计政策的划分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空间,企业可以在会计准则规定的范畴内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出合适的会计政策。
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
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正确抉择。笔者认为企业在选择会计信息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合法性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必须遵守会计法规及其他经济法规,必须在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抉择。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它就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做出了规定,为各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规范,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因此企业在选择具体会计政策时必须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在其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抉择。比如,会计准则中规定了所得税的核算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和应付税款法,在应付税款法中又有递延法和债务法。会计政策的选择就只能在这些方法之内,否则就是无效的。当然,符合会计准则并不同时意味着必须符合其他经济法规(如税法)的规定。比如,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采用了双倍余额递减法而税法上规定采用的是直线法,虽然选择结果可能影响到应税收益,但根据会计准则的精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选择完全是可行的。因为应税收益是按税法的规定,对按会计准则计算而得的会计收益进行调整的结果,两种收益无需强求一致。因而,只要选用的会计政策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也就无需顾及税法的要求。
(二)适用性 浅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